清揚

編者按:
在社里的一次讀書會上,小編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科幻作品,尤其是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球狀閃電》……于是,我們的讀書會變成了科幻興趣小組討論會。
關于科幻作品,正處于學生時代的你們一定看過很多。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也許是許多人在少年時代的科幻啟蒙讀物。科幻作品的意義在哪里呢?不止在想象,也不止在科技的前沿甚至超前,也許還在,讓你“不關注一個叫錢的東西”,而是仰望星空。
《球狀閃電》:凡人,談什么戰爭
武威
在看過的所有科幻作品中,我獨愛劉慈欣先生的《球狀閃電》。
我喜歡大劉的作品,因為極致,這部長篇也不例外。在原著清晰的上、中、下三個篇幅中,一顆找尋自然謎團的種子,播撒、瘋長、焚化。隨著男主人公兩次放棄夢想,與女主人公最終實現夢想,大劉在此將量子物理的“科學之美”融入戰爭主題的“厚重現實”。
書中的林云也絕對不是冷血戰爭狂,她是一個溫柔、果敢、堅強的完美結合體,對武器之美的追求源于對家人乃至國家的保護而已。戰爭是殘酷的,作為軍人在戰場上的軟弱就是對身后愛自己的人的不負責任,而她把這種軟弱徹底拋掉了,敵人就是敵人。她不擇手段地前行的樣子,直讓我想突破次元壁,將《三體》中的程心與她對換。她也許不是一個好將軍,但她可以打贏戰爭。漢武帝前打胡人的戰損比是5:1,到了漢武帝才達到了3:1。凡人,還談什么戰爭。就像《三體》里說的,毀滅你,與你何干。
向大家隆重推薦大劉的作品,絕不是因為故事、角色、創意、文筆,只因為在埋頭現實的路上,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讓我仰望星空。
讀讀韓松的冷峻
明燈
當代中國科幻界有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其中劉慈欣一騎絕塵,儼然已拉開其他三位多個身位。其余作者各有風采,其中韓松作為新華社高層,筆耕不輟,其文風獨樹一幟,曾被劉慈欣如此評價:“他的感覺比我們多一維,因而他的科幻也比我們多一維。韓松寫的是三維科幻,而我們寫的是二維科幻。二維是底層,三維是塔尖。”
在科幻小說中,作家們常將烏托邦作為永恒的主題。科幻作家中許多都是理想主義者,喜歡描述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作品中不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他們心目中的“和諧社會”奮斗終生。韓松科幻小說中最大的特點是“反烏托邦”。其代表作從《紅色海洋》,到《地鐵》《高鐵》,再到《軌道》,高揚起反烏托邦的大旗,毫不留情地揭露人性中的惡,暴露他們的丑惡嘴臉,無情地鞭撻他們,讓他們虛偽的說教無處容身,把人類的苦難寫得淋漓盡致。
以《地鐵驚變》為例,《地鐵驚變》是一部充滿了隱喻的短篇小說,與其說是一篇精彩的科幻短篇,不如說是一部黑色幽默的佳作。其主題非常驚悚又發人深思,以至于讀者完全無法揣度作者創作時的意愿。是諷刺政治,是揭示人性之惡,還是探討生命,抑或是深究哲學?或許都是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別樣冷酷的科幻風情,不容錯過。
不可繞過的王晉康
肖堯
多年以前,校對一個稿子,是科幻作品。那時我還沒“科幻”的概念,完全不知道寫的是什么。但從看到的第一個字開始,竟然深深入迷。情節迷人,幻想基于現實,關鍵是,我不僅能看懂,還能有憧憬,有想象力。從此,科幻小說進入了我的視野,不可自拔。當然,也記住了這部科幻作品的作者——王晉康。
雨果獎的獲得,讓劉慈欣和科幻作品深入人心,其實,這位比劉慈欣更資深的科幻小說家,其人其作都是中國科幻小說歷史上繞不開的。《水星播種》《養蜂人》《解讀生命》《時間之河》等作品,自有一種蒼涼厚重,富含哲理的氣質。囿于所處的年代(王晉康生于1948年),他更關注20世紀的最新生物學發現。以此為立足點,切入人類生命被其他更高級生命取代的主題。
讀他的作品,對初級科幻迷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不同于劉慈欣的硬科幻、大腦洞,王晉康的作品現實感更強,我們會更有代入感,與書中人物同喜共悲,為其結局唏噓嘆惋,而不會被宏大的科幻世界完全牽引。說到底,王晉康是在陸地上行走的科幻小說家。我們讀他的作品,會得到豐富的生活感悟,深刻的生命啟迪,更美的科幻作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