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芳
(西華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四川南充 637009)
北朝佛教石刻真實記錄了北朝佛教信眾的生平經(jīng)歷、宗派世系、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發(fā)愿動機(jī)、佛教義理等諸多內(nèi)容,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然而北朝佛教石刻中存在大量的形近字、異體字、俗訛字、訛混字等,為北朝佛教石刻釋文的準(zhǔn)確釋讀與深入考證設(shè)置了諸多文字障礙,加之部分佛教石刻石面剝泐、文字漫漶現(xiàn)象的存在,進(jìn)一步增加了文字釋讀的難度,進(jìn)而造成北朝佛教石刻釋文錯訛、闕漏較多。因此,我們目驗拓片,并結(jié)合歷史文獻(xiàn)及相關(guān)著錄資料,辨明字形,舉證字例,糾正錯訛,分析誤因,補(bǔ)釋缺文,校正句讀,以使這些寶貴的文獻(xiàn)資料得到更為科學(xué)有效的利用。

2.東魏興和二年《敬史君碑》:“操節(jié)端華,風(fēng)神雅峻,博學(xué)多通,無所成名。”

3.北齊天保二年《邢多五十人等造像記》:“業(yè)化清熙,澤沾九區(qū),恩過八極。”
4.北魏景明元年《楊阿紹造像碑》:“愿眷屬大小,龍花三會,道□初手,衣食自然,所愿如意。”

5.北魏神龜二年《慧靜墓志》:“師尼疾革,刲臂入藥,失血暈絕,病以大漸。”

1.北魏正光五年《慈慶墓志》:“尼俗姓王氏,字鐘兒,太原祁人,宕渠太守虔象之女也。”
按:“虔”,《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16]146釋作“更”,原拓作“”,因未識俗字而誤釋。毛遠(yuǎn)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校讀作“‘’,當(dāng)是‘虔’的俗字”[13]5冊268。“虔”,《偏類碑別字·虍部·虔字》引《魏內(nèi)司楊氏墓志》作“”,北魏孝昌二年《元壽安墓志》作“”,北魏建義元年《穆彥妻元洛神墓志》作“”,北魏永安三年《元液墓志》作“”,東魏興和四年《李顯族造像碑》作“”,北齊河清元年《庫狄回洛墓志銘》作“”,北齊武平二年《裴子誕墓志銘》作“”。“虔”在這里為姓氏用字。《陳留風(fēng)俗傳》:“虔氏祖于黃帝。”《通志·二九·平聲》:“《風(fēng)俗通》云:‘陳留虔氏,黃帝之后’,又《莊子》有虔天根。”
2.北魏永熙三年《昭玄沙門大統(tǒng)僧令法師墓志》:“雖跡出塵中,而尚羈世網(wǎng),尋被征為沙門都維那。”

3.東魏武定二年《李洪演造像記》:“三徑是填,五蓋攸脫。”

4.北魏孝昌三年《宋景妃造像記》:“今且自割釵帶之金,仰為亡考比敬造釋迦像一區(qū),籍此微功,愿令亡考比讬生西方妙樂國土,值佛聞法,見彌世勒。”
按:“微”,《八瓊室金石補(bǔ)正》[19]76釋文作“傚”,《新編龍門五十品》[20]80作“效”,均誤,原拓作“”,應(yīng)是“微”之俗字,因未識俗字而誤釋。毛遠(yuǎn)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是‘微’的俗字。”[13]6冊99其言甚是。傳世字書有此用例。“微”,《廣碑別字·十三畫·微字》《偏類碑別字·彳部·微字》引北齊《齊董洪達(dá)造像記》作“”。碑刻文獻(xiàn)亦有此例,北魏太和七年《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記》作“”,北魏熙平二年《張宜墓志》作“”,北魏神龜三年《慈香慧政造像記》作“”。“微功”即細(xì)小的功勞,常用作謙詞。三國魏曹植《責(zé)躬詩》:“庶立毫牦,微功自贖。危軀授命,知足免戾。”《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太祖遂為魏公矣。”裴松之注引《獻(xiàn)帝春秋》:“吾以微功見錄,位為宰相。”《后漢書·班超傳》:“超之始出,志捐軀命,冀立微功,以自陳效。”
5.北齊武平六年《都邑師道興造像記并治疾方》:“然今都邑師道興,乃抽簪少稔,早讬緇門,八相俱閑,五家具曉。”

6.東魏興和四年《李顯族造像碑》:“娑羅北首,聲光唱滅。大眾哀請,三業(yè)燋裂。”
按:“業(yè)”,《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13號·河南省重修滑縣志4》釋文作“葉”[23]2111,誤,原拓作“”,應(yīng)為“業(yè)”之異體,因未識異體字而誤釋。“業(yè)”,北魏景明三年《員標(biāo)墓志》作“”,北魏景明四年《侯太妃自造像記》作“”,北魏永平四年《司馬紹墓志》作“”,北魏熙平元年《楊熙僊墓志》作“”,東魏興和三年《元鷙墓志》作“”。從上下文意考釋,“三業(yè)”為佛教語,指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魏書·釋老志》:“心去貪忿癡,身除殺淫盜,口斷妄雜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能具此,謂之三業(yè)清凈。”隋《元鍾志》:“尋以謝患?xì)w養(yǎng),但君了達(dá)苦空,妙閑生滅,勤修三業(yè),專精十善,歸依之情,老而彌篤。”宋黃庭堅《題墨軒和遵老》:“平生三業(yè)凈,在俗亦超然。”
1.北魏正光四年《師錄生佛道教造像碑》:“七月乙酉,廿六日庚戌,□等各發(fā)其心,立石像一區(qū)……所愿如是。”

2.東魏元象元年《凈智塔銘》:“陵谷有遷,佛圖久在。”

北周建德三年《張僧妙法師碑》:“在任未期,除本縣宜君令,稍遷中堅將軍。歷官州郡,立毗贊之功。”

北魏太和十二年《暉福寺碑》:“我皇文明自天,超世高悟,鼓淳風(fēng)以懷萬邦,灑靈澤以沾九服。”

1.北齊乾明元年《慧承等造像記》:“邑義主比丘尼僧炎,白衣大像主張苛生兄弟等。”

2.北魏正光四年《馬鳴寺根法師碑》:“孝敬天然,曾閔無以喻其性;敏悟冠時,顏冉罕得比其高。”

北魏正光五年《慈慶墓志》:“侍護(hù)先帝于弱立之辰,保衛(wèi)圣躬于載誕之日。”按:“侍”字,《洛陽出土北魏墓志選編》[14]308釋文脫,原拓清晰作“”,當(dāng)補(bǔ)。“侍護(hù)”與下文“保衛(wèi)”前后呼應(yīng),為“侍候、保衛(wèi)”之意。《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出家時,四天王勅使者捧舉馬足,自四邊侍護(hù)菩薩,天帝釋取發(fā)于其天上城東門外立發(fā)塔。”孫中山《致張永福陳楚楠函》:“渠前只求給三千元,帶隨身侍護(hù)人二十人入內(nèi)地,約眾舉事。”
1.東魏天平二年《嵩陽寺碑》:“□□金為相裁,玉成豪環(huán),碧煜爍丹,彩絢耀色。”

2.北齊武平四年《臨淮王像碑》:“災(zāi)風(fēng)掃而更安,毒火焚而弗焰者,而不具八龍,脫備六神。”

注釋:
① 文中“原拓”是指字形所在的石刻拓本。本文“原拓”字形截取自毛遠(yuǎn)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線裝書局,2008)所附拓本,下同,特此說明。
② 文中所舉碑刻文獻(xiàn)字形,主要引自毛遠(yuǎn)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中華書局,2014)、臧克和《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秦公、劉大新《廣碑別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秦公《碑別字新編》(文物出版社,1985)等工具書,茲不一一贅引,謹(jǐn)致謝忱,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