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婷婷,李思旭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頻率副詞最初被歸為時間副詞,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才將其作為單獨的小類劃分出來。在現代漢語中,“時不時”是一個表示中等頻率義的副詞,同時,它也屬于描寫性頻率副詞。
迄今為止,學術界有關“時不時”的研究較少,還沒有對“時不時”這個詞進行單獨詳細的分析與研究,通過檢索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發現關于“時時”“不時”“時而”和“有時”的研究比較多,而有關“時不時”的論文僅有三篇,一篇是鄒海清的《時時、不時、時不時的句法語義分析——兼談其在頻率副詞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1],將“時時、不時、時不時”統稱為時類義頻率副詞,指出時類義頻率副詞與屢類義常類義頻率副詞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在兩者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體現了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一篇是郝玲的《表頻率副詞“時不時”和“動不動”》[2],對這兩個詞在語義、句法、語用三個方面進行了比較,以找出二者的異同。還有一篇是鄒海艷的《基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時時”、“不時”、“時不時”比較研究》[3],對“時時、不時、時不時”三個詞進行了共時層面上的描寫,總結三詞的使用規律,為對外教學提供指導。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4]1177中,“時不時”的釋義是:<方>副詞時常。在《漢語大詞典》[5]693中,“時不時”的釋義是:方言。時時,經常。在《漢語方言大詞典》[6]中,副詞“時不時”作為方言詞,有兩個釋義:一是時常;二是偶爾、有時。可見,“時不時”在權威字典中解釋多為“時常,時時”之義。但結合具體的語料分析,我們認為,“時不時”和“時時、時常”雖都是中頻副詞,但“時不時”頻率較“時時、時常”而言更低一些,但比“偶爾、有時”更高一些。例如:
(1)領導人及他所領導的國家或企業會時不時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哈佛管理培訓系列全集》
如果把例(1)中的“時不時”換成“時時”“偶爾”,句義就會發生一定的改變。“時時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此時句義可以理解為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是一直不停地發生的;但按照常理來說,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不可能時時刻刻不停地發生。“偶爾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會表明突發事件的發生是很少的,頻率很低。而“時不時”則表示突發事件的發生雖然是較多次的,但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相對比較適中一些。且表示動作行為或事情的發生無規律可尋。可見,相關的詞典對“時不時”的釋義都不夠準確,結合相關語料,我們認為“時不時”可以釋義為:“表示動作行為或事件的發生頻率不多不少,比較適中,且多具有偶然性。”
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上述三篇有關“時不時”的論文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鄒海清(2008)認為“時不時”和“時時”意思大體相同,都有“時常”義和“屢屢”義這兩個義項[1]48;郝玲(2013)認同《現代漢語詞典》對于“時不時”的解釋[2]106;鄒海艷(2018)也認為“時時”“不時”“時不時”三者語義十分接近,都表示某種動作、行為或事件時常發生,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三者具有[+重復]的語義特征,強調重復時可以相互替換[3]11。這些觀點是錯誤的。且這三篇論文都是將“時不時”進行歸類或對比分析,學術界尚無有關“時不時”的個例研究,故本文將詳細地研究“時不時”的語義句法語用特點,以期能對“時不時”一詞進行詳細深入的認識,彌補以往研究的一些不足。
我們在引言部分已經討論過了“時不時”一詞的語義特點,故不再贅述,本節主要討論頻率副詞“時不時”的句法特征。
“時不時”在句中的分布基本是在謂語之前,主語之后,也可位于小句句首修飾謂詞性成分,“時不時”后也可有停頓,即單獨位于句首修飾整個句子;不能位于句末。例如:
(2)“要得!要得!”地方檢察官時不時嚷了起來。(《美國悲劇》)
(3)時不時,我便聽見別人指指某君:“他是有背景的人。”(《作家文摘》)
頻率副詞“時不時”在句中多作狀語修飾V或VP,表示動作或事件發生的頻率。“時不時”也可以作定語,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在本文中暫不予討論。
1.“時不時”修飾動詞
根據“時不時”后的動詞形式可分為四類:
第一,“時不時”+雙音節動詞,如客串、聽見。
(4)雖然時間不長,她卻在劇中時不時客串各種角色。(《人民日報》)
(5)他一口氣講了一大串,時不時聽見有人在咳嗽。(《郵差總敲兩次門》)
第二,“時不時”+動詞重疊式,如看看、逗逗。
(6)索菲亞坐在她旁邊關切地照顧著她,時不時地看看他們幾個讀書的情形。(《母親》)
(7)他似乎也很明白,并不朝我們這邊看。不像別的那些乘客,時不時地逗逗貝貝。(《市場報》
第三,“時不時”+V+助詞“著”,如落著。
(8)9月13日,天上時不時落著小雨。風一吹,人冷得哆嗦。(《人民日報》)
第四,“時不時”+V一V
(9)幾只“那些活下來的”聚集在他的旁邊,很感興趣似的時不時碰一碰他的盔甲,極力地忍住戰栗,他迅速地向后退,幾乎撞上了珍娜。(《龍槍-夏焰之巨龍》)
檢索語料,我們發現時不時后面不能接單音節動詞。
2.“時不時”修飾謂詞性短語
作為頻率副詞,作狀語修飾謂詞性成分是最主要的功能。謂詞性短語主要作謂語,其相當于謂詞的功能。從結構上看,謂詞性短語可以分為述賓短語、述補短語、狀中短語、聯合短語、連動短語、能愿短語、兼語短語等。通過檢測CCL語料庫,我們發現“時不時”后接謂詞性短語的實際情況,有述賓短語、述補短語、狀中短語、連動短語、能愿短語、兼語短語。例如:
(10)她只得自己沒黑沒夜地干,又時不時地找來供應商,命令他們教她。(李可《杜拉拉升職記》)
(11)女人個個輕言細語,男人們全都衣冠楚楚。晶亮的大門里時不時進來一個或者出去一個高挑的豪華的打扮十分別致的粉面麗入。(池莉《你以為你是誰》)
(12)第二天,燒得更加厲害,既不吃,又不喝,只是似睡非睡的,時不時大聲叫嚷,把床板踢蹬得通通地響。(歐陽山《三家巷》)
(13)只見“網主”邊開車邊回答記者的提問,侃侃而談,時不時還扭頭看看記者。(2000年《人民日報》)
(14)相近的事件好像在別的書中也出現過,那不過是人們時不時能聽到、看到、甚至或多或少親身經歷到的一個老的生活故事。(曾卓《文學長短錄》)
(15)鐵信石也不好多勸,只是時不時地拉茂才出去玩耍一回,不讓他一直埋在書堆里。(《喬家大院》)
從語義上看,當“時不時”后面的謂詞性短語為發生義時,說明的多是消極意義的事件,這與“時不時”本身具有的不定時特點有關,無規律性可掌控,在認知上會傾向與主觀意愿相悖的事件。
(16)然而,經營過程中,時不時發生的大大小小監管,動輒開出不帶提醒的萬元罰單,每一起都讓賈海忠頭痛半天。(《人民日報》)
3.“時不時”修飾句子
“時不時”修飾句子時,語義指向后面的整個句子。時不時既可以和句子緊密相連,也可以加逗號和句子隔開。例如:
(17)中外的大藝術家,現在卻像一位被送入冷宮的后妃,除了老戲迷們還時不時像前朝的遺臣,回顧起他昔日的豐采,對她感興趣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陳建功《皇城根》)
(18)時不時,帕林可以看見盔甲上反射的月光,或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看到斯蒂爾……(《龍槍-夏焰之巨龍》)
“時不時”可以受否定詞“不”“沒”“沒有”否定,但是不能和雙重否定共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和部分否定連用一般出現在反詰句中。例如:
(19)“你就不要時不時立個牌坊了。”徐光濤刻薄地說楊金麗,“難道你還要他真愛上李白玲?”(王朔《橡皮人》)
(20)誰的眼前不都是時不時閃著那三口大缸的影子?(《人民日報》)
本文通過對北京大學 CCL 語料庫中“時不時”給出的 912 個例句進行篩選,共得 884 例。在 884 例中,經統計有 273 例是“時不時”與其他副詞共現,“時不時”可以與程度副詞、范圍副詞、時間頻率副詞、否定副詞、語氣副詞共現。例如:
(21)陳水扁上臺兩年半來,兩岸政治僵局持續,他更時不時地以激烈的“臺獨”分裂語言毒害兩岸關系。(新華社2002年11月份新聞報道)
(22)第二節一旁的致庸看得并不專心,只時不時地深情注視著雪瑛,瞧著她這副高興的模樣,他覺得異常滿足。(《喬家大院》)
(23)兩人都像從水中撈出來一樣,但勁頭不減,黑娥還時不時回過頭來,嘴里咬著枕巾。(賈平凹《秦腔》)
(24)“你就不要時不時立個牌坊了。”徐光濤刻薄地說楊金麗,“難道你還要他真愛上李白玲?”(王朔《橡皮人》)
(25)更糟糕的是,看到那么多金牌,我竟然時不時產生一絲憂慮。(楊恒均博客)
根據語料庫檢索出的有效語料,對可以與“時不時”共現的其他副詞進行統計,可得出表1:
表1 “時不時”與其他副詞的共現
由表1可知,“時不時”與時間、頻率副詞共現的情況居多,有236例;與程度副詞共現的情況極少,僅有一例。
“時不時”句中的主語可以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例如:
(26)更可怕的是,我時不時地覺得他很可能會指控我。(《我的名字叫做紅》)
(27)那時你純潔,我不好意思,而且你還挺拿這當事,我們開你幾句玩笑你時不時犯急。(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
(28)但她時不時會一把將原書搶過來,湊到鼻子跟前去“嗅聞”。(報刊《讀書》)
1.對句型的選擇
“時不時”即可出現在單句中,也可出現在復句中。例如:
(29)澗表妹倒時不時到我家來打一頭。后來她有了兒子,就帶著兒子來。(《劉心武選集》)
(30)王曉竹每次打完自己的三支箭,就會俯身到觀察鏡前,時不時地為兩位小妹妹提醒一句:“右下九環。(1994年《報刊精選》)
2.對句類的選擇
“時不時”作為表頻率的時間副詞,可出現在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疑問句中。例如:
(31)老王發現,有意把眼光望著沙發前面的那張矮矮的圓桌,可是眼光又時不時對她望一眼兩眼。(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32)“你就不要時不時立個牌坊了。”徐光濤刻薄地說楊金麗,“難道你還要他真愛上李白玲?(王朔《橡皮人》)
(33)難怪他時不時地凝視我一陣!原來我在他眼里是一個被滴了顯示劑的細胞。(梁曉聲《表弟》)
(34)他總是在嘲笑他自己,時不時地問我:“安姐,我特傻是吧?”(《安頓》)
“時不時”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的語料只有912 條,可見其使用頻率相對較低,通過對語料進行分類和統計,我們發現“時不時”主要集中分布在以文學作品為代表的文學藝術語體中,在政論語體和科技語體中分布較少(見圖1):
圖1 “時不時”主要集中分布圖
通過本文第二節對“時不時”語義特點的討論,我們認為“時不時”雖表示動作或事情發生的次數較多,但相對低于“時常、時時”,高于“有時、偶爾”,且表示動作或事情發生是無規律可循的。所以我們認為“時不時”主要用于說話者想要表達不是非常明確的時間段,但表示動作行為每次發生的時長相對較短、事件發生頻率較適中的語境中。“時不時”可表示動作行為、事情發生次數的頻率高低,但這種頻率由于無法用精確的數字去衡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時不時”和“動不動”作為現代漢語中的頻率副詞,兩者在語義、語用和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異。
1.語義方面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對“動不動”的解釋為:表示很容易產生某種行動或情況(多指不希望發生的),常跟“就”連用[4]312。《漢語大詞典》中“動不動”表示很容易發生某種行動[5]2544。可見,“動不動”和“時不時”一樣,都是表示中等頻率義,二者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事情的發生是無規律可尋的,主要用于說話者想要表達不是非常明確的時間段,但表示動作行為每次發生的時長相對較短、事件發生頻率較適中。
2.句法方面
第一,“動不動”和“時不時”在句中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位于謂語之前,主語之后,可位于句首和句中,不能位于句末。
(35)他跟我們今天動不動就講創新完全是兩碼事。(《梁東對話王東岳》)
(36)動不動一陣風來,受災最重的又往往是鄉鎮企業,這又加重了干部心理上的怕字。(《1994年報刊精選》)
第二,在句中多做狀語,它后面可以是單個的動詞、詞組,也可以是句子。
第三,可以受否定詞“不”“沒”“沒有”否定,但是不能和雙重否定共現在同一個句子中。
第四,可以與其他副詞共現,如程度副詞、范圍副詞、時間頻率副詞、否定副詞。
第五,二者句中的主語可以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
第六,都可出現在單復句中,也可出現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疑問句中。
1.語義方面
“時不時”只表示在某個時間范圍內動作行為或事件發生的次數較多且無規律可循,是個表示頻率的詞;而“動不動”不僅包含此意,還表示說話人認為言談對象在某種情況下發生或做某事是不那么必要和容易的,但某事件的發生對言談對象來說卻是比較容易的,具有反預期性。郝玲(2013)[2]108認為詞典對“動不動”多指“不希望發生”這一釋義不太正確。我們通過分析CCl語料庫中的語料,認為詞典中的釋義是正確的但不夠全面,“時不時”后面的句子可表示“不希望發生的”和“厭煩意”。例如:
(37)一個星期,都要被當時的領導在會上點名或者不點名地“刮胡子”,動不動就上綱到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程度。(孫紹振《照片和面具》)
(38)不能老是擺出一副教師爺的架子,動不動去教育農民。(張廣友《鐵路整頓與農村改革—萬里訪談錄》)
2.句法方面
第一,與狀語標記共現時,“時不時”后多用“地”,而“動不動”后多加“就”。
(39)不能,因為,安了玻璃窗,就得時不時地去擦它。(《讀者》)
(40)我開始歇斯底里,動不動就莫名其妙地發脾氣。
第二,“時不時”可以做定語,而“動不動”不可以做定語。
第三,“動不動”后可接聯合短語。修飾動詞時,動詞不能是V一V形式。
(41)希望社會各方面能幫助我們,配合我們,不要大會小會,大稿小稿,動不動就送錢送物。(1994年《報刊精選》)
第四,“動不動”在句中不可與語氣副詞共現。
第五,“時不時”不能修飾做謂語的狀態形容詞,“動不動”卻可以。例如:
(42)*我們的教室時不時亂哄哄的。
他的房間動不動就亂糟糟的。
3.語用方面
與“時不時”相比較,我們認為“動不動”的主觀性較強,口語色彩也比較明顯。例如:
(43)宋玉娥你看,你動不動就掉眼淚,我看見多少次了!(《老舍戲劇》)
(44)她聽得怒形于色,可是不發作,只說:“你們這些男人全不要臉,動不動就說女人看中你們,自己不照照鏡子,真無恥!(錢鐘書《圍城》)
本文對“時不時”一詞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根據研究得知,第一,“時不時”是一個表示中等頻率義的副詞,雖在權威字典中多解釋為“時常,時時”之義。但與這些詞又不完全等同,“時不時”頻率較“時時、時常”而言更低一些,但比“偶爾、有時”更高一些。第二,關于“時不時”的句法特征,我們發現:“時不時”在句中的分布基本是在謂語之前,主語之后,可單獨位于句首修飾整個句子,不能位于句末。“時不時”是頻率副詞,在句中多做狀語,它后面可以是單個的動詞、詞組,也可以是句子。“時不時”也可以作定語,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時不時”可以受否定詞“不”“沒”“沒有”否定,在句中可以與程度副詞、范圍副詞、時間頻率副詞、否定副詞、語氣副詞共現。“時不時”句中的主語可以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時不時”可出現在單復句中,就句類而言,可出現在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疑問句中。第三,“時不時”的主要分布在書面語中。
“動不動”雖然和“時不時”一樣都是表中等頻率義的副詞,兩者在語義、句法、語用方面存在一些共同點,但也有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不能替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