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楊子成
男孩要有男孩的氣概,要充滿陽剛之氣,這是家庭教育中對男孩的基本要求,可是現實情況并非如此。近兩年,網絡上最流行的詞語莫過于“偽娘”了,快男選手劉著以其女性化的裝扮及言行引起了眾人熱議。“這個世界真瘋狂,好好的一個男孩子竟然打扮成這樣。”現實生活中不僅劉著一人,缺乏陽剛之氣的“男生危機”“偽娘現象”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個案:“偽娘”現象種種
案例一:一位名叫蔣芳珍的母親這樣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惱:每次走過小區操場,我心里都有深深的失落,因為在那群爭球奔跑、歡笑嬉鬧的陽光少年中,永遠看不到我兒子的身影。他一定是在家靜靜地看書,或撥弄著手指想心事,要么看愛情小說大滴地掉淚;即使難得出趟門,也是去逛服裝市場。反正女孩子熱衷的東西他都喜歡,完全沒有爺們兒那種粗獷豪爽的精氣神。他每天早上像女孩一樣,把頭發梳得溜光水滑才去上學,寧可遲到也要注重儀表。還有包書皮,很多男孩都是把書扔給家長就不管了,而他愣是坐書桌旁花3個小時疊、剪、粘,看哪兒不齊整就拆了重包。包完了再貼上公主和美人魚的貼畫,把書皮包得像畫冊一樣漂亮。轉眼兒子上了初中,班里男生眼見著個子都往上躥,個個開朗英氣。每次去開家長會,看見操場上的男孩魚躍扣球的瀟灑姿態我就羨慕極了。再看我兒子,由于缺乏運動,長得像豆芽菜似的,遇見生人就臉紅。跟同學借個筆記本都磨磨嘰嘰的,平時來往的居然都是女生,跟男生幾乎沒有交集。
案例二:35歲的王先生最近也很苦惱,他說他的兒子彤彤現在雖然只有十來歲,但兒子的表現卻讓他大失所望。十來歲的兒子已開始喜歡穿女裝了,衣服稍稍有點不干凈就要洗,比同齡的男孩更愛美。兒子每天早上都會像女孩一樣精心地化妝。“你在干什么?不要涂媽媽的口紅。”一天王先生看到彤彤正在神神秘秘地對著鏡子化妝,一股怒氣沖上來,伸手奪掉那支口紅。“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以后不能用媽媽的化妝品,那是女孩才使用的。”爸爸趁勢教育彤彤。可是,沒過幾天,他發現兒子又偷偷地涂媽媽的指甲油,并很興奮地向其他女孩展示。
這兩個孩子的“偽娘”特征非常明顯。“偽娘”顧名思義,指假女子。它是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即動畫、漫畫、電玩游戲的總稱)界名詞,通常指的是擁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有的可能更勝過一般女性角色,甚至連聲音都接近女性。因此,很多時候他們能以假亂真,讓人誤以為是女性。“偽娘”來自日本動漫,盛行于我國臺灣和日本。內地的“偽娘”風雖然比日本和臺灣吹得晚,但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勢。
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
那么,本應成為男子漢的男孩子為什么要變成“偽娘”呢?這其實與我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時下,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嬌慣是當今社會的通病。然而,重男輕女的思想,事實上還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個男孩出生后,幾乎形同“小皇帝”,從小理所當然地享受來自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家人的寵愛與呵護——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如同溫室里的幼苗,風不能吹著,陽光不能曬著。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中,孩子自然會缺乏社會擔當意識、自我生存的能力,以及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質。那么,男孩怎樣才能不成為“偽娘”?有一點值得強調,即現在有太多的家庭,母親過于強勢,父親淪為“羔羊”,女方動輒對男方頤指氣使的霸道行為,也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的性格養成。
男孩子缺少男孩子的陽剛之氣,不僅與家庭教育有關,還與學校教育脫不了干系。時下的學校教育,容易泯滅孩子個性,聽話才是好學生的標準,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變成了溫順的“貓”。尤其是時下的學校,不管是幼兒園、小學還是中學,孩子面對著幾乎清一色的女老師,潛移默化下,男生難免會變得剛性不足、柔性有余。另外,由于家長溺愛孩子,學校怕承擔責任,對孩子缺乏有意識的挫折教育。筆者從媒體多次看到這樣震撼人心的教育。在日本,每逢下雪天,有很多中小學校會讓學生脫掉棉衣,身著背心在風雪中跑步;在韓國,中小學生經常參加軍訓,在泥濘的沼澤里集體“打斗”、扛沉重木頭……他們在“逆境”里養成不怕挫折、勇于競爭、敢于拼搏的頑強性格。其實,很多國家都很重視挫折教育。比如,美國挫折教育是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歲以后就得做家務、干零活,如剪草、送報等。
對策:改變“偽娘”的方法
由此可見,我們要改變男孩變“偽娘”的不正常現象,首要的就是改變我們的教育。另外,我們還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男女有別”,不要讓孩子產生性別錯位。我們可從如下幾方面來注意:名字,別給寶寶性別錯位觀。璐璐媽懷孕時特想要一個女孩,因而給他改了一個水靈的名字。3歲的璐璐有一雙大大的眼睛,皮膚白皙,看起來特別秀氣,常常被誤認為是女孩。剛開始璐璐媽并不覺得有何不妥,可時間長了,發現璐璐的行為有些“娘”,說話慢條斯理,動不動就愛哭,高興的時候那撒嬌勁像極了女孩子。孩子的性別教育與人格教育同樣重要。父母從孩子出生就應該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名字陪伴孩子的一生。除了給孩子傳達一個特定的個性化意義之外,也不能在性別上有任何混淆。比如上文提到的璐璐媽,因為喜歡女孩而給孩子起了個較為女性化的名字,父母所期盼的性別或者偏向的性別會有意無意地傳達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性自認,從而導致孩子長大后性格和行為上的改變。語言,貫穿孩子性教育。很多家長認為,孩子2~3歲根本沒有性別意識,沒有必要早早地對他們進行性別教育。其實孩子的性別觀念很早就形成了,在18個月的時候,他們就能分辨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到兩三歲時,就能很好地認同自己的性別觀念,長到五六歲的時候,就會形成持久并且穩定的性別認同感。家長應該在日常的交談中,讓孩子對性別產生一種自然的認識,告訴孩子“你是男孩子”“女孩子是這樣的”,讓孩子順利地完成性別認同。衣著上,認定孩子性特征。三歲看大,十歲看老。家長應該把性教育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包括衣著、玩具、用品、發型等外表特征的性區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逐漸熟悉自己的性別角色。父母不應在孩子性別上開玩笑,給他們穿不符合性別的衣服,玩不符合性別的玩具,以免影響孩子進入正確的性角色。
二是要對男孩進行性別強化訓練,打造男孩的強健體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從吃、穿、住、行等各種生活細節上提醒男孩。孩子剛開始并不明確男孩子應該怎樣做,爸媽的性別強化教育,能讓他知道自己應有的行為模式,從而得到及時和有效的引導。男孩應該怎樣走路、怎樣說話、穿什么樣的衣服、怎樣表達情緒,這些細節要在生活中時常提醒,讓他明確男性的行為模式。如果男孩的言行像女生,爸媽應該提出來,防止他將女性化的舉動變成習慣。要想讓男孩變得陽剛,就要讓孩子練就一個強健的體魄,一個強健的體魄是男孩陽剛的外在標準。在孩子的青春期,爸媽要注意加強孩子的營養,讓孩子的身體能夠得到更好的發育,而不要長成豆芽菜,風一吹就倒。還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和社會活動,注意孩子發育期的飲食營養,讓男孩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孩子正處于長身體的階段,多參與一些戶外活動,能夠開闊心胸和視野,還能強身健體。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參與戶外活動,不僅能增強親子交流,還可以給孩子樹立熱愛運動的榜樣。
三是不要溺愛孩子,要多鼓勵。給孩子特殊的待遇、對孩子過分注意、有要求就輕易滿足、生活上放任自流、病痛時大驚小怪、包辦日常事務、哭鬧就遷就……這些都是溺愛孩子的表現。要適可而止地愛孩子,而不是溺愛盲從,甚至在男孩小的時候應適當地讓男孩接受一些“磨難”,有意無意地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現在的男孩子,很多生活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中,這是誘使孩子性格女性化的一個因素。家長從小要把勇敢、堅強、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等意志品質,注入孩子的潛意識。要鼓勵男孩子克服困難,勇于擔當。要經常啟發、引導、幫助孩子做好一件事,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杜絕一切消極暗示。比如:“他就是嬌氣,像女孩子一樣”“他從小就是愛哭”“他很害羞,像個小女孩”這類的話是不應該經常對男孩子說的。
【編輯: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