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
在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好的學生具備一個重要素質——閱讀理解能力強。數學教師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指導策略,來引導和幫助學生,循序漸進,使學生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如果適當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可以提高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時注意問題要新而有趣,富有啟發性。還可以通過呈現與學生原有知識相矛盾的現象,設置懸念,或提供幾個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數學教師本身應掌握一定的數學閱讀策略,努力借助于數學課堂閱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講授閱讀和學習的方法。如絕對值教學時,a取任何實數,|a| =?學生討論激烈,意見不一,有的說等于a,有的說等于-a,還有的說等于±a,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多思考,讓他們充分討論、再舉例說明,最后學生們通過討論、舉例得出了正確的結論:有時候等于a(當a≥0時),有時候等于-a(當a<0時)。數學閱讀的過程應是一個積極的思考過程,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和性質,向學生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使閱讀更有效。
數學閱讀的核心目標在于理解,包括通過聯想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新舊知識重新進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善于捕捉數學問題并回答問題。學生能否根據閱讀材料提供的信息進行語義轉換和語句分析,是閱讀理解的關鍵,也是閱讀能力水平的標志。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和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從而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要經常分析閱讀速度慢的原因,糾正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如出聲閱讀、默讀等。其次要養成閱讀的習慣,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調動思維的能量。
在閱讀前,教師應對閱讀材料中的重點、難點等要害問題,編好導讀提綱,引導和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思考。例如:新知識是怎樣引進的?與舊知識有什么聯系?新知識解決什么問題?概念是如何得來的?對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舉出正反例?等等。閱讀完一章節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進行多向交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要理清脈絡,疏通思維,消除障礙,對所學過的內容進行比較和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
讀一篇文章時,可進行跳躍性閱讀,有時不用注意細節,但數學閱讀時由于數學問題的邏輯嚴謹性,要求對每個句子、每個數學術語、每個圖表都應細致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要求手腦并用,數形結合,即一邊讀題,一邊在圖形上將說明性語言刻畫出來。在數學閱讀過程中,對重要的數學概念、公式要求記憶,在數學閱讀時要對一些重要數據、解題格式、數學思想、知識結構等,要求學生以注腳的形式寫在頁邊上,以便以后復習鞏固。
無論閱讀課外數學科普讀物、數學學習指導讀物,還是以中學生為讀者對象的數學和自然科學期刊等,對于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是不可或缺。拓展閱讀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提高數學閱讀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和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從而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例如,用“#”表示一種新運算,我們將其規定為a#b =a2-b2,求解方程(4#3)#x=24中x的值。本題目運用一個新的符號#定義了一種新的運算,學生要做的是把握運算的法則,所以閱讀理解“關鍵點”,依照準則可知4#3=7,代入方程,得到7#x=24,很容易得到x值為5的答案。
總之,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良好的數學閱讀基本功是不行的。我們要重視數學閱讀,培養學生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和對數學學科的恐懼感。只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理解身邊的事物,長期堅持,相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