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瑜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泉州,362000)
在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患者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不僅自身免疫能力較低,而且還因為長期存在睡眠障礙導致了記憶力衰退、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狀況,并產生抑郁、煩躁、多慮等不良情緒[1]。本文選取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了睡眠障礙干預護理,從而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睡眠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睡眠障礙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7∶8,年齡35~70歲,帕金森癥、腦梗、腦出血患者比例為8∶3∶4。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6∶9,年齡33~72歲,帕金森癥、腦梗、腦出血患者數目之比為6∶5∶4。2組患者的基本特征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用藥指導、心理撫慰、環境維護等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睡眠障礙干預,其主要內容如下:1)注重對病房環境的維護。病房內部保持清潔舒適,溫度適宜,光線柔和,通風良好,儀器設備的運行聲音調整到最佳狀態,確保能夠促進患者入睡。2)強化睡眠知識教育。通過與患者交流向其宣傳關于睡眠的知識,使患者提升了對睡眠障礙的認知,并養成良好習慣[2]。3)注重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增強了與患者之間的互動,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避免出現煩躁、憂慮、恐懼等不良情緒。4)加強生活習慣指導。建議患者日間多做戶外運動,經常曬曬太陽;睡前不宜躺在床上看書、看電視或玩電腦,否則大腦容易受到刺激。5)予以藥物指導。調查表明,22%的慢性睡眠障礙患者對鎮靜催眠藥有極大的依賴性,而嚴重睡眠障礙患者的這一比例更高,對此護理人員不僅告知患者務必謹記醫囑,還指導患者要嚴格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小劑量”“按需服用”“間斷服用”等原則,并在患者服藥后勤于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3]。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睡眠相關評價指標評分比較分)
注:護理前與對照組比較,*P>0.05;同組護理后與護理前比較,△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1.3 觀察指標 確立4種評價指標,即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入睡時長、睡眠時長、睡眠質量對患者的睡眠情況進行評價。評分區間為0~21分,得分與睡眠質量負相關。在本次研究中,將針對睡眠極其困難的幾位患者深入剖析影響睡眠障礙的主要因素[4]。

2組患者在護理前4種評價指標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4種評價指標均有改善,與護理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4種評價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1 患者睡眠障礙的原因分析 睡眠無規律、容易驚醒、失眠等是睡眠障礙的主要特征。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本身要承受神經系統上的痛苦,若患者對病房環境不適應、對治療成本過于關注、對治療效果缺乏信心等等,這些極易導致入睡困難。因此關心患者的睡眠狀況,并針對睡眠障礙進行深度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促進患者身體康復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分析相關的歷史文獻可知,大多數學者均認為神經內科患者的睡眠障礙主要與頭痛、咳嗽、心力衰竭、情緒不良等因素相關,其中情緒不良是造成睡眠質量下降的高危因素。我國學者利用PSQI評分量表來評估造成睡眠障礙的主要因素,結果顯示“不良情緒”的得分最低,由此說明患者的心態直接決定其睡眠質量。由此可見,致使患者出現情緒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這些不良情緒持續出現后,患者的神經功能就會更加紊亂,進而可導致睡眠障礙加重。研究發現,“擔心治療費用”“對治療效果感到憂慮”等單因素雖然可誘發睡眠障礙,但在多因素回歸分析中并未具有獨立性,這是因為單一性的心理因素通常難以形成較強的情緒障礙。一些學者指出,若神經系統患者同時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其睡眠質量將很難得到改善。另外神經功能缺損合并心力衰竭也會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相關文獻研究還指出,對于神經內科患者而言,頭痛是誘發其睡眠障礙的高危因素,腦出血、腦梗死的發生率極高,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會有頭暈、頭痛之感,這種感覺會不可避免地致使其睡眠時間嚴重不足。
3.2 患者睡眠障礙的護理方法 影響神經內科患者睡眠質量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研究表明,保持充足而優質的睡眠有助于增強患者的身體免疫力,進而可促進其身體康復。本文結果表明,與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匹茲堡睡眠(PSQI)、入睡時長、睡眠時長、睡眠質量等指標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這種護理方式有助于患者克服睡眠障礙和促進身體康復,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