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有一批最可愛、最勤奮、最忘我卻又最無悔的人,無論晴雨、無論夜晝、無論雙休,始終奮戰在脫貧攻堅戰的一線,他們是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中堅力量,是決戰全面小康的一線戰士——駐村干部,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烏蘭淖爾鎮富民社區的第一書記丁雪佳,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從城市到社區,從機關干部到基層扶貧第一書記,身份的轉變要求丁雪佳快速地融入到基層群眾中去,只有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群眾才能有親近感、信任感和擁護感,才能更快、更好、更扎實地開展工作。履職以來,丁雪佳堅持念好組織經、群眾經,產業經、能力經、創新經,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入農戶下田地,抓黨建促扶貧,提出了“三扶三建”,聯合黨支部建立“手工藝品培訓基地”“托養雞示范養殖基地”等發展理念和產業項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第一書記扎根基層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腳踏實地發展產業的無私奉獻精神,開拓了富民社區基層黨建促脫貧的嶄新局面。
一是念好組織經。第一書記的第一要務就是抓黨建,丁雪佳曾說“黨建引領,支部推動,是干好一切事業的堅實保障”,任職以來,他從基層黨建入手,打基礎、抓學習、建機制、明分工,從規范“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入手,嚴格理論學習,推行一以貫之的學習思路和方針,先由書記帶領黨員集體學,到黨員帶動居民主動學,再到居民之間互相學,由以點帶面的學習效應宣傳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普及精準扶貧惠民做法,讓居民打心底里明白精準扶貧到底是什么,精準扶貧應該怎么做。
二是念好群眾經。丁雪佳常說,只有踏破了群眾的門檻,才能走進群眾的心坎。為了解居民的所思所盼所想所需,增強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靶向治療性,駐村伊始,丁雪佳便挨家挨戶進行走訪,深入了解富民社區278戶基本情況,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在丁雪佳的民情日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著各家各戶的人口、耕地、就業狀況、收入來源以及存在的困難和需求,涂涂改改的是群眾不斷變化和改變的生活寫照。
三是念好產業經。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為了幫助貧困戶找到符合自己的脫貧致富路,丁雪佳多次入戶了解貧困戶的需求與困難,傾聽貧困戶自己對擺脫貧困的想法及思路,堅持以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為原則,采用“黨支部+產業+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為貧困戶搭建想干事、能干事,想脫貧、脫真貧的發展平臺。開展“托養”項目,他和有經驗的養殖戶親自去購買雞苗,拓寬增收渠道;根據貧困戶個人發展意愿,設計到戶項目幫扶計劃,通過院內養豬、種植果樹、飼養家禽等到戶項目,幫助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助其增收脫困;積極利用微信平臺等新媒體手段為貧困戶的玉米、小麥面粉和家禽家畜進行宣傳,攜手社區包聯共建單位在職黨員、貧困戶幫扶單位開展農產品采摘節活動,解決了社區農產品出售難問題,打造了富民社區觀光農業,提高了富民社區農產品知名度。在和貧困戶打交道的過程中,丁雪佳充分理解他們的難處,把他們當自己的家人和親人,時刻把他們的冷暖安危裝在心上、掛在嘴上、扛在肩上、跑在腿上,為了讓貧困戶住上安全有保障的房子,他協調住建局、土儲中心、房管等部門,幫助2戶修繕房屋,5戶住進廉租用房,4戶住進公租房,10人進行了房屋置換,圓了貧困戶的新房夢;為了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盡快就業,他協調區就業局、各幫扶單位、推進組及各社區企業單位,根據貧困戶自身條件介紹適合其自身發展的就業崗位。其中:提供社區公益崗位5人,推薦就業4人,安排社區農機具協管員1人。為激發多領域、多行業發揮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丁雪佳還多次與烏達區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等商議研討貧困戶貸款事宜,現已為5戶貧困戶申請到了貼息貸款,2戶貧困戶利用金融貸款擴大了種植規模;1戶貧困戶利用金融貸款給女兒開起了小店,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四是念好能力經。為系統全面地做好扶貧工作,丁雪佳聯系各幫扶單位、專項推進組、社區“兩委成員”、扶貧專干共同制訂了富民社區精準扶貧工作年度計劃,明確了社區、駐村工作隊、專項推進組、幫扶單位的工作職責,積極推進扶貧工作機制政策“聯抓”、成效“聯管”、進度“聯推”的共建共管工作格局,制訂《富民社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總方案》,因戶施策,制訂“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充分發揮黨建的引領作用,引導黨員爭做“常青樹”,通過黨員聯系幫扶貧困戶,采用“一幫一”“多幫一”的模式助力脫貧攻堅,營造了共同發力,合力攻堅的良好政治環境。
五是念好創新經。2019年,丁雪佳提出“三扶三建”工作模式,按照支部引領、群眾自愿、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原則,一方面提高居民與貧困戶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豐富居民與貧困戶文化生活與經濟收益,在政策宣傳、產業增收、豐富娛樂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扶志——建講堂。2019年,計劃利用社區閑置房屋建立“富民社區知識講堂”,通過講座的方式,提高居民健康、和諧的生活質量,切實做到“志智”雙扶。扶技——建中心。建立“富民社區培訓中心”,將培訓中心每日活動內容形成長效機制,社區居民和貧困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與愛好自由選擇參與,通過實施技能培訓,讓貧困戶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增收。扶產業——建基地。計劃開展第二屆“托養雞”項目,“托養雞”項目以政府補貼一點、幫扶單位幫一點、貧困戶自籌一點的扶貧方式組織開展。2018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每戶貧困戶均享受到2465元養殖分紅,2019年將擴大養殖規模,確保貧困戶2019年同樣取得可觀的分紅,為群眾扎扎實實辦好事。
除此之外,2019年年初,為提高貧困戶收益,社區利用閑置土地建立黨員示范田,幫扶單位和社區愛心人士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認領土地,認領土地取得的收益資金除去種植投入外,收益部分將由社區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以分紅的形式發放到貧困戶手中。通過創新幫扶模式,改變了原有的送“米面油”的單一幫扶方式,同時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營造了社會大扶貧格局。日前,丁雪佳正忙前忙后的與各個幫扶單位、社區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簽訂土地認領合同。
責任使命在肩頭,脫貧致富在路上。丁雪佳從不止步,更不自滿,正如他常說的“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無悔書寫忠誠,熱血鑄就黨魂,脫貧攻堅,決戰在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