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卉

如果說,幾年前人工智能還只是學界、投資界的熱詞,那么這幾年人工智能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話題。
人們開始接受銀行的服務電話是先由機器人提供語音服務;快遞由機器人送上樓;人工智能學習能力日新月異已經可以幫助醫生讀片子;無人駕駛正在“升級”,一些園區已經有無人駕駛的車輛運行良好……機器因為數據而變得越來越聰明,他們能一展身手的場景越來越多。
不難想見,未來社會,人工智能就如同今天的電力、互聯網一般,只是人們生活中的基礎設施。這個賽道,沒有一個國家愿意落后。
一項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的學術文章在期刊發表方面自2006年起開始快速增長,2017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論文的數量比1996年增加約41倍。這一趨勢在2016之后尤其明顯。在很多領域,中國的論文發表總數和被引用總數在最近幾年與美國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在人工智能研究上的投入。
而在應用層,中國人工智能企業與美國等國家難分仲伯,特別是隨著產業鏈的全球化,中國企業與世界各類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日益充分,不能簡單比較。但是人工智能的應用,中國有更豐富的應用場景,這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因此中國的各類人工智能企業,在近幾年快速增長。對人工智能的重視,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但這一輪競爭,中國有自身的優勢。
當前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正在全面賦能產業,推動四大品牌建設邁上新臺階。
上海正在形成人工智能發展的新生態
推進人工智能發展,上海高度重視,這兩年多份文件出臺。
2017年上海發布《關于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年9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2018年12月12日,上海發布《上海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時不我待,上海正在努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上海率先運用,促進人工智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轉型發展新動能。根據計劃,到2020年,上海將打造6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區和60個深度應用場景,在全國率先形成以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為特色的智慧城市樣板。
全面發力,打造集群效應。4月25日上海人工智能發展聯盟成立,這是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指導下,張江集團、臨港集團、上海移動、上海電信、上海聯通、百度、騰訊、科大訊飛、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等22家單位,共同倡議發起成立。聯盟以服務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為總體目標,以搭建政、產、學、研、資、用資源協同平臺為主體任務。這一平臺一旦形成,勢必可以促進人工智能專業服務和海內外交流,有助于上海人工智能技術、產業、應用的有機協同,營造有利于人工智能發展的綜合生態環境。
根據上海市經信委公布的數據,目前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超過1000家,泛AI企業超過3000家,呈現應用主導、技術支撐、多領域全面賦能的特點;2018年上海人工智能相關行業融資額超過600億元,達到歷史新高。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上海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位列全球第四、中國第二,企業平均年齡4.9歲,初創企業風起云涌。而根據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的全球人工智能(AI)人才數據顯示,我國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上海,他們正成為人工智能領域創業的沖鋒隊員,這也意味著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有著無窮后勁。
產業鏈完整,人才集聚,加上良好的營商環境,無論是從事底層技術研究還是應用場景開發,各類人工智能機構、企業都可以在上海找到巨大的發展空間。上海正在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的“領頭雁”。
賦能傳統產業,助力四大品牌建設
對于傳統行業來說,人工智能可以賦能升級,這正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在零售、醫療、金融、制造等很多領域,人們已經看到人工智能對行業帶來的改變,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正在打開。
去年12月12日,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面向全球人工智能企業征集解決方案,破解供需兩類主體對接瓶頸,采取“揭榜掛帥”機制,首批征集方案面向學校、醫院、社區、家庭、工廠、園區、交通、政務、金融、安防等10大領域,包含19個具體點位需求,吸引了全球超過170份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今年4月25日,首批“上榜”的應用場景正式揭曉,包括AI+學校、醫院、社區、園區、交通、政務、金融等方向的12個具體場景入選。這些場景,基于各自實際瓶頸、痛點問題,特色鮮明地提出需求,積極對接AI企業,打造全場景、沉浸式的建設方案。
這些探索和實踐,將對今后上海更好運用AI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滿足市民美好生活向往、加強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提供寶貴的先行經驗。下一步,“上榜”的12個場景將以1年為建設周期,開展建設工作。
目前,第二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的征集通知已發布,解決方案也將同步征集。本次征集重點圍繞醫療、教育、城市管理、商圈和文化旅游等10個領域、34個具體方向,不僅直擊社會熱點、強調民生應用;而且實現一二三產業全覆蓋,特別要讓工業、農業領域插上“智能+”的翅膀,努力解決“老小舊遠”等問題。
這也意味著,在上海,可以率先看到更多人工智能給上海的制造、服務、文化、購物帶來變化,他們相互融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全面的改變。
未來,我們可能看到這樣一種ai+社區場景,它是智慧醫養、智慧生活、智慧安防三方面結合。以其智慧醫養的需求為例,這樣的社區里,人工智能企業提供的是社區養老一體化解決方案。例如,智能爬樓機,方便長照、日托及其他老人上下樓梯;智能助浴,幫助老人安全方便舒適沐浴;智能照護,實時監測老人身體機能數據;智能定位,方便子女或照護人員根據定位及時找到老人;急救自動呼叫,當發生老人摔倒或生命體征不正常等意外時,自動呼叫家人或照護人員。
在這樣的改變中,不難發現傳統產業插上了智能的翅膀,就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能力、效率,給人們帶來的是更有品質的產品,更有品質的服務,更有品質的生活。人工智能或將給四大品牌建設提供更多的動能和支撐。這正是人工智能對于上海四大品牌建設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