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鶴幸
江南造船,發軔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晚清重臣李鴻章一紙奏折“正名辦物,以絕洋人覬覦”——于是,清政府將上海虹口地區的一個旗記鐵廠與兩洋炮局并入組成新廠,從而開啟中國民族工業之先河。1867年遷至高昌廟,高屋建瓴地又建翻譯館,身體力行地全面介紹、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繼而造就了中國近代第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專家。
百年江南,從江南制造總局、江南船塢、海軍江南造船所、到江南造船廠……百變不離其宗——“江南”,一個永遠的胎記——在這里,誕生中國第一臺車床、中國第一艘蒸汽推進的軍艦“惠吉”號和第一艘鐵甲軍艦“金甌”號,研制了中國第一支步槍、第一門鋼炮、第一磅無煙火藥,煉出了中國第一爐鋼……更有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第一批水上飛機、第一條全焊接船、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國產萬噸輪、第一代航天測量船……時譽“中國第一廠”。
1996年,企業改制“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獨立建制,成為一家隸屬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的跨過三個世紀的我國軍工造船企業。是日,《上海企業》記者一行,驅車穿梭于在建的船塢、船舶間,觸手可及;廠區“懸規植矩、器惟求新”宣傳語,還有徐壽、華衡芳、傅蘭雅群雕,仿佛穿越時空的一場“人文對話”……
出走“黃浦江”
“船”說十年,即“上島十年”——2008年,江南造船“天時地利人和”地入主長興島,嬗變成一個占地面積約580萬平方米,岸線長度約為3800米的“江南長興”,橫空出世。她建有四座大塢、17座舾裝碼頭、造船能力450萬噸,成就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生產品種最為廣泛的現代化造船基地,國家特大型骨干企業和國家重點軍工企業。
十年間,江南造船開發、設計和建造多型國防高新產品、液化氣船、集裝箱船、散貨船、汽車滾裝船、化學品船、火車渡輪、成品油船、自卸船等12大類40多型船,且以江南液化氣船、巴拿馬型散貨船、化學品船等為代表的二十多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船型,紛紛由這里入海。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形容國際船舶市場,江南人卻始終高擎“自強不息,打造一流”巨擘,在順境中抓住了機遇,在逆境中贏得了挑戰而為人驕傲。她既是一部民族工業的創新史、發展史,又是一塊中國近代工業的活化石。“一個企業經歷了50年發展征程已屬不易,而像江南這具有138年發展史,凝聚著近代民族工業史、近代軍工史、近代創新史的‘活化石,一座軍工重鎮,真要搬遷,談何容易?”——江南造船董事長陳金海如是說。
如今,江南造船成功“遷移”,既是浦江兩岸開發、申博成功,從宏觀上看,外部環境看,都是最佳時機;也是老廠遷址地理位置最佳的長興島,一個國家發展造船工業的天然基地——成就江南自身發展的人心所向、天人合一。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前途,通過搬遷謀求發展,把長興島建成一個清潔、文明、綠色、環保型的新型造船島,在世界造船業中扮演重要角色。
江南造船,以“百年大計,世紀精品,世界一流”為目標,以及新基地建設的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建設新世紀最大、最先進、最具競爭力的綜合性現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制定搬遷長興進行“二次創業”的具體工作策略,成立建模工作指導小組和聯絡員工作網絡,旨在及時溝通長興造船基地建設情況。
新廠總裝造船模式,由新廠總裝化程度、相應配套的專業制造中心、各配套中心組成,對建立公司一級部門長興工作網絡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編制江南長興建模工作目錄及相應的工作計劃,構思總裝廠新型的組織體制、工場內部流程優化、崗位技能配置研究、推進鋼材(料)配送中心對外合作、老廠搬遷設備的普查和資料整理及編制設備搬遷計劃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事實證明,遷址長興為江南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為江南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她承載著壯大中國海軍、實現富國強民的夢想,廣納賢才,為實現世界一流軍工造船企業的目標而奮斗。
如果說,“江南”起步于虹口區的一家鐵工廠,后來移址黃浦江畔的高昌廟,建起了第一只船塢算是第一次大搬遷和大發展;那么,百年后的“江南”,再次遷址長興島,建有4個大船塢,占地500多萬平方米,應該說是第二次大搬遷,也是一次空前的大發展……續寫“弘揚江南精神、建造一流艦船”新輝煌。
入主“長興島”
2006年江南造船,“計劃先行”地創新全新體制、機制和運作模式,實現企業搬遷的平穩過渡,無縫銜接,按“全新建模要求,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造船企業”,這是中船集團公司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江南造船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以“轉變觀念”為抓手,以“構建中國第一軍工造船企業”為目標,以“構建和諧江南”為要求,向江南造船各部門、各級領導干部提出“舉全江南之力,推進主輔分離改制工作。”
隨著長興三號生產線隆重舉行首制船開工儀式、一號生產線于2007年底建成、二號生產線在2008年基本建成,一個最大最現代化的造船基地雛形初具規模;江南長興造船基地首制船16400噸成品油、化學品船H2364的開工儀式——標志著三號生產線已初步具備了生產能力,百年江南,翻開新的一頁;隨著H2364的船下水出塢,標志著江南長興造船基地首船正式下水,也標志著江南又打通了一道造船工藝關鍵流程環節。
2008年,江南造船迎來建廠143周年之際,江南造船成功完成“整體搬遷”、中船江南長興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竣工,并提出了2015年發展成為中國第一軍工造船企業的目標。
搬遷長興島,按照現代化的造船模式,軍民品一體化的管理思路,江南造船徹底擺脫由于搬遷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克服了種種困難,頑強拼搏,生產工作逐漸步入有序、可控的運行軌道,基礎秩序趨于完善,各項管理步入正常化,實現船臺周期的不斷縮短,凸現出快速搭載在造船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續寫“新江南”
2008年,“中國江南型”76000噸巴拿馬型散貨船獲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同年,江南造船與中船黃浦造船有限公司簽訂了“76000噸巴拿馬型(非CSR和CSR)散貨船”3200萬元的技術轉讓合同。同年,上海江南長興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就“297000載重噸超大型油輪”分別簽訂了價值4550萬元和1650萬元的技術開發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