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A股解禁潮正撲面而來!
Wind數據顯示,4月份共有158家公司的290億股限售股解禁,按最新收盤價計算,解禁市值約4400億元,冠蓋全年,其中僅長江電力一家解禁市值就超過千億元。
一般而言,大小非解禁與股東減持有著正相關聯系。因此,人們擔心此輪解禁或引發大規模減持,沖擊A股市場。與解禁高峰伴隨的是,今年以來,A股減持金額也創下2015年以來同期新高。
限售股解禁對象主要包括股權分置限售股、定向增發限售股、公開增發限售股和首發原股東限售股,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原股東減持最受市場關注。回望歷史,也確實有大股東借解禁之機減持開溜的。
不過,解禁只是為股東們制造了減持的可能和需要,而解禁并不意味著必然減持。比如,2017年大小非解禁后,相當一部分股票實現了全流通。解禁之后的股東是減持、增持還是轉移,要看股東的意愿,還要看當時A股市場的客觀形勢。
具體而言,首先看盤面整潔度,是莊嚴齊整、氣勢如虹的牛市,還是一盤散沙、垂頭喪氣的熊市,抑或牛熊轉換當口,如果是熊市或牛向熊轉換,那么減持套現居多,否則在看漲的牛市下,誰會舍得拋棄如同金元寶般的股票,這種價值取向決定股東是持有、惜售、轉移或拋售解禁后的股票;其次看股東的身份,是全資上市公司老板、控股股東,還是其他小股東,身份不同,責任心有異,有的執著堅守,有的移情別戀,更有撈一把就走的;再次看規模,大非和小非對市場的忠誠度不同,股票籌碼集中度大,一般有恒心,反之則心猿意馬,一有風吹草動就溜之大吉;此外,還要看公司的現金流現狀,如果流動性不足、等米下鍋,解禁后就會急吼吼地拋售變現,以解資金鏈趨緊燃眉之急。
眼下,A股市場牛市跡象主導盤面,上證指數從1月2日新年開盤2465.29點到4月19日3270.80點,一路攀升,不僅收復了3000點,還牢牢站在3000點之上。在這樣的紅火形勢下,像長江電力這個有著強大國資背景不差錢、解禁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斷然不會減持。4月23日,長江電力共計67.54億限售股可上市流通,解禁市值1132.66億元,其解禁股全部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改限售股。在解禁股上市流通后,長江電力上市股份將達到全流通。如此巨大體量的解禁市值將為A股市場帶來豐沛的流量,對穩定A股市場交易起著“壓艙石”的作用。
況且,兩年前,中國證監會修訂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上海證券交易所同步出臺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實施細則》。減持新規明確規定,減持新規重點對上市公司5%以上股東、控股股東等大股東的減持行為進行了規制,要求其在任意連續90天內通過競價交易、大宗交易減持分別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2%,且通過大宗交易受讓大股東股份的受讓方需鎖定6個月。新規實施后,大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在短時間內通過二級市場清倉減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減持新規有效約束了大股東的減持行為,有利于促進大股東與上市公司、公眾投資者利益趨同、共生共榮的機制逐步形成。即便是今年以來減持潮來襲,679家上市公司減持超1700億,但只是大呼小叫的減持計劃,計劃歸計劃,真正減持變現,還需要監管部門審批,還要有一個過程,自說自話、一廂情愿不靠譜。畢竟A股市場不是賣青菜蘿卜的菜市場,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并不那么容易。
因此,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獸,因為限售股解禁流通并不等于實際減持。但投資者也不得不居安思危,對業績不佳以及估值過高的解禁股應加以警惕。有分析師指出,預測未來6個月產業資本周度減持峰值中樞為100-150億元,未來6個月減持對市場情緒和流動性的沖擊可能會使市場短期波動加大,減持對市場影響值得關注。
(作者: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