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燕 蔣 越 屈 平 周海燕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瞼腺炎乃胞瞼邊緣生小硬結,紅腫疼痛,形如麥粒,所以又稱為針眼[1]。瞼腺炎是眼瞼腺體的細菌性感染,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多發于青年人,患處初期呈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典型表現,中后期以出現硬結及黃色膿點為主要表現,疼痛程度常與水腫程度呈正比[2]。西醫治療早期主要為局部使用抗生素眼藥、局部熱敷,中后期膿腫形成,手術切開引流[3]。筆者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眼科外治法治療瞼腺炎,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中醫辨病辨證依據:脾胃熱毒證,胞瞼紅腫、疼痛,可觸及硬結,或見硬結變軟,或欲成膿,或伴白睛腫脹、耳前腫核,舌紅,苔黃,脈數[4]。西醫診斷依據[5]:初期為胞瞼癢痛,局部微腫,按之有小硬結,形如麥粒,壓痛。中后期為局部紅腫疼痛加劇,逐漸釀膿,頂部出現膿頭,膿潰則癥情隨之緩解;嚴重者,胞瞼漫腫,耳前腫核,伴畏寒發熱;發于外眥部者,可伴白睛水腫。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6~40歲;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提交醫院倫理委員審查并獲批準,所有患者本人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口服抗生素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依從性差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重慶市中醫院眼科門診的脾胃熱毒證瞼腺炎患者111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61例;年齡14歲~50歲,平均年齡(27.00±1.50)歲;早期50例,中后期61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6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31例;早期24例,中后期31 例;年齡 14~49 歲,平均(28.50±2.00)歲。 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30例;初期26例,中晚期30例;年齡16~50 歲,平均(26.50±1.00)歲。 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左氧氟沙星眼液(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5 m∶15 mg,產品批號61006214)。滴患眼,每日4次,療程5 d;妥布霉素眼膏(Masnou,Barcelona,西班牙;3.5 g/支,批號6HCHIA)滴患眼,每日2次,療程5 d;局部用蒸汽加熱的無菌紗布熱敷病灶20 min,每日2次,療程5 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醫眼科外治法處理:中藥霧化、穴位放血。1)中藥霧化。藥物制備及治療方法:取金銀花 10 g,連翹 10 g,夏枯草 20 g,天花粉10 g,皂角刺10 g。由筆者所在醫院藥劑科完成無菌制備過程,制成院內制劑,成品分裝入50 mL無菌密閉容器中。取50 mL藥液置于魚躍402AI型超聲霧化器(西安康馨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噴霧,患眼熏治20 min,距離眼睛15 cm左右,每日1~2次,療程5 d。2)穴位放血。(1)耳尖放血。瞼腺炎初期者,取耳郭最高點耳尖處,用頭皮針垂直刺入穴位0.3~0.5寸,手法宜輕、淺、快,擠出少量血液,一般3~7滴,用無菌棉簽按壓針孔,止血后涂上少量抗生素藥膏,囑患者24 h內針刺處勿沾生水。治療第1日取患眼側耳尖穴,第2日取患眼對側耳尖穴,共2次。(2)大椎穴點刺拔罐。瞼腺炎中晚期者,除治療第1、2日行耳尖放血以外。第3日行大椎穴點刺拔罐,取大椎穴皮膚常規消毒,用無菌三棱針快速刺入,迅速出針,用2號無菌玻璃罐閃火拔之,可以看見罐內流出暗紅色血液,以皮膚呈瘀血狀為度,出血量3~5 mL 為宜。
1.4 療效標準 參照《實用眼科學》中瞼腺炎的療效判定標準[6]。 治愈:紅、腫、熱、痛癥狀消失,結膜無水腫、充血,無壓痛,恢復如常。好轉:紅、腫縮小,熱、痛癥狀減輕,壓痛減輕,仍有輕度不適。無效:所有癥狀無減輕或加重,化膿,潰破或需切開排膿,甚至病情加重引發眼瞼蜂窩織炎,出現發熱、寒戰、頭痛等全身癥狀。運用Lad疼痛評估量表,以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估法評定瞼腺炎患者疼痛情況比較。0:無痛。1~3:輕度疼痛(睡眠不受影響)。4~6:中度疼痛(睡眠受影響)。7~10:重度疼痛(嚴重睡眠受影響)。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早期瞼腺炎患者紅腫消退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中后期瞼腺炎患者紅腫消退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n)
2.1 兩組治療后紅腫消退情況比較 見表1~表3。觀察組早期、中后期瞼腺炎患者紅腫消退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治療前疼痛情況比較差別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均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瞼腺炎多因細菌感染所致,在治療上以緩解癥狀,促進炎癥消散為原則,患者經局部抗生素眼藥、局部熱敷處理,部分可治愈或緩解。
瞼腺炎,俗稱針眼,又名偷針,偷針病名來源于《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書中記載“人有眼內眥頭忽結成皮包,三五日間便生濃汁,世呼為偷針”。后世中醫總結瞼腺炎病因病機,認為[7]本病多因風熱之邪客于胞瞼,火爍津液,變生癤腫;或過食辛辣炙烤之物,脾胃積熱;或心肝之火循經上炎,熱毒結聚于胞瞼,發為癤腫;或脾虛濕熱,上攻于目,熱毒壅阻于胞瞼而生腫痛。近年來筆者臨床接診的瞼腺炎患者中以脾胃熱毒證最為多見,故選取脾胃熱毒證為觀察對象。脾胃積熱,循經上攻胞瞼,致營衛失調,氣血凝滯,而致胞瞼紅腫明顯,疼痛漸重,局部釀膿,或見白睛腫脹,耳前腫核,舌紅,苔黃,脈數[8]。
中醫治療瞼腺炎的基本原則是:未成膿者,祛風清熱,消腫散結,促其消散;若已成膿者,則宜瀉火解毒,潰堅排膿,促其早愈[9]。治療宜清熱散結,瀉火解毒。
中藥霧化是根據患者辨證,辨證處方,將藥物配制成溶液,通過超聲霧化機產生霧氣使藥物變成微細的霧粒,大量的霧粒滲透到眼部,經瞬目,極易被眼表吸收,達到炎癥介質吸收的目的[10]。針對脾胃熱毒證,取金銀花 10 g,夏枯草 15 g,天花粉 15 g,皂角刺 15 g。其中金銀花清熱解毒[11],夏枯草瀉火解毒[12],散結消腫,天花粉消腫排膿[13],皂角刺消腫潰堅[14],共奏清熱散結之功。中藥霧化直接通過局部的滲透吸收,使藥力集中直達病灶;療效獨特、舒適度可。放血療法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該書云“刺絡者,刺小絡之脈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血實者宜決之”。放血療法被廣泛應用于實證熱證疾患的治療。《證治準繩·雜病》指出“祝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眼時即瘥,故名偷針,實解太陽經結熱也”。現代亦有醫者使用耳尖放血治療瞼腺炎[15-16]。
筆者將耳尖放血、大椎刺絡放血2種方式相結合治療瞼腺炎。瞼腺炎初期熱邪尚輕,病邪尚淺,使用耳尖放血以清熱瀉火、清熱散瘀、消腫散結。針眼中后期,氣血凝滯、熱毒壅阻,宜取患者使用大椎放血,以瀉諸陽之邪熱,疏通閉塞,排毒消腫。此操作安全可靠,療效確切。
筆者的臨床實踐經驗表明,一是局部抗生素眼藥、局部熱敷聯合中醫外治處理如中藥霧化、穴位放血等,療效顯著,可使療程明顯縮短,病灶吸收迅速,癥狀消退快。二是有效避免患者手術治療,無創傷,無痛苦,增進舒適度,大大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三是外治法用藥安全、無明顯毒副作用。四是適宜人群廣,包括孕婦及小兒均可使用。五是操作簡單方便、價格便宜實惠,減輕患者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