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琳蕓
(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骨科患者術后疼痛感明顯,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影響術后康復效果。疼痛護理質量指標是對疼痛護理的規范,有護理導向作用,改善了以經驗為導向的護理,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骨科術后110例患者為例,分析疼痛護理質量指標指引價值。
實驗對象選自2017年-2018年期間,均為骨科手術患者,總計110例。納入標準:有骨科手術指征;均為成人;溝通能力、智力正常;對實驗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疼痛原發性疾病患者;中途退出患者。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8例;患者年齡介于20-60歲之間,均值(48.05±5.05)歲;學歷情況:小學18例,初高中67例,大專以上25例;骨折類型:四肢骨折33例,閉合性損傷60例,多發性骨折17例。以隨機方法進行分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包括疼痛宣教、預防、對癥護理等常規疼痛護理。
觀察組—疼痛護理指標指引。(1)建立疼痛護理指標。組建疼痛護理質量指引小組,綜合分析骨科護理流程、價值構建指標體系。(2)培訓。小組專家對骨科患者進行疼痛護理質量指標體系相關知識培訓,每次培訓時間以1h為宜,培訓時間選擇16:00-17:00之間,總計培訓4次。另外,低年資護士進行傳幫帶教。(3)建立無痛骨科病房。參考疼痛干預有效性標準給予患者護理,<3分則進行非藥物鎮痛,分數介于3-6分則進行藥物鎮痛,>6分需進行額外鎮痛方案制定。(4)重視環節控制。準確掌控疼痛評估頻率,氣管麻醉、硬膜外麻醉1h評估1次,綜合患者情況進行動態性評估,以確保護理干預準確性、針對性。(5)績效考核。為了提高工作人員積極性,需實現護理質量指標執行情況、績效考核掛鉤,并不斷進行護理方案改進。
對比骨科術后患者術后3d疼痛評分(參考VAS疼痛評分標準,總分10分,分數低則說明患者疼痛感輕)、睡眠時間,進行護理質量(包括評估準確率、觀察及時率、護理記錄合格率、干預有效率以及管理滿意度)評分問卷調查[2]。
以SPSS19.0軟件包進行110例骨科術后患者觀察指標計算。VAS評分、護理質量評分、睡眠時間均以 形式展開,進行t檢驗。相同指標結果若為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以及對照組骨科術后患者術后3dVAS評分、睡眠時間、護理質量評分情況見表1。經統計學計算,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更低、睡眠時間更長、護理質量評分更高,P<0.05。
表1 骨科術后患者相關指標情況臨床對比(±s)

表1 骨科術后患者相關指標情況臨床對比(±s)
組別 例數 VAS評分(分) 睡眠時間(h) 護理質量評分(分)觀察組 55 1.65±0.24 6.90±0.45 94.50±3.30對照組 55 2.30±0.30 6.01±0.56 88.50±4.55 t值 12.5473 9.1876 7.9166 P值 0.0000 0.0000 0.0000
骨科患者術后有不同程度疼痛感,疼痛感增加了患者術后心理負擔,易造成醫療糾紛,影響睡眠以及生活質量,延長術后恢復所需時間。分析骨科術后疼痛的原因,與炎性反應刺激以及侵入性操作、患者主觀感受有關。既往疼痛護理干預以護理經驗為主,護理工作無針對性且缺乏預見性,影響疼痛護理效果。疼痛護理質量指標指引下對疼痛護理管理工作進行了指導,并加以約束,實現了疼痛護理服務的規范化,重視和加強了環節、流程控制,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結果顯示:組間3項護理指標結果經統計學計算,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和沈以,黃麗玉,陳勇等人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觀察組、對照組術后0、1、3 dVAS分別為(2.82±0.42)、(2.45±0.40)、(1.85±0.32)分vs(4.14±0.56)、(3.25±0.52)、(2.21±0.36)分,P<0.05[3-5]。
綜上所述,骨科術后疼痛屬常見問題,增加患者身心負擔。疼痛護理質量指標指引下可以提高骨科術后患者疼痛改善程度、促進睡眠,提高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