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南通市通州區第六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南通 226351)
院內轉運是急危重癥患者急診搶救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護理干預,有效控制院內轉運風險,避免急危重癥患者出現并發癥,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1]。為探討集束化護理干預對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風險的影響,現對72例急危重癥患者進行分組實驗,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急診科72例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或其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溝通障礙、精神疾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后血壓仍不穩定以及心臟驟停的患者。按照護理干預模式的不同,將72例患者分為2組,各36例。研究組的一般資料:男20例,女16例;年齡41~74歲,平均(56.52±4.97)歲;急性創傷9例,急性腦卒中1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左心衰竭6例。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男21例,女15例;年齡41~75歲,平均(56.46±5.14)歲;急性創傷8例,急性腦卒中10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急性左心衰竭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按照急診科相關規章制度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轉運。研究組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①護理人員的選擇。護理人員對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風險的認知程度、對危險因素的感知及處理能力,直接影響著轉運的安全性。選擇能夠熟練掌握搶救設備、搶救藥物的使用方法,了解常見急危重癥疾病的救護措施,又具備良好心理素質、應急能力以及敏銳觀察力的護理人員,來負責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內轉運。②多部門協作建立“綠色通道”。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需要涉及到檢查室、手術室、治療室等科室。轉運前,電話聯系目的科室、部門的工作人員,使其做好安排及準備;設立專用電梯,確保轉運過程順暢;轉運中,轉運護理人員佩戴“綠色通道”卡片,各科室、部門看到卡片后,優先對急危重癥患者實施檢查、治療;轉運后交接時,詳細填寫轉運交接記錄單,并仔細檢查,不可缺項、漏項[2]。③心理干預。介紹轉運目的、路程以及時間,告知配合措施,強調準備充足,或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獲得安全感,并鼓勵家屬參與心理護理,以避免患者轉運途中的墜床、自行拔管、煩躁等風險。④監測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情況。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需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重點是血壓、呼吸、心率、心律以及意識等,及時了解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改變,以控制院內轉運風險。
數據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分別用率、±s描述計數、計量資料,并行x2、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院內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院內轉運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的接收人數不斷增多,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風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已經成為急診科臨床救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急危重癥患者在院內轉運過程中,雖然時間較短,但風險卻比較多,如氣管插管、靜脈輸液管等管道脫出,內臟出血,氧氣供給不足以及病情突然變化等,均是較為常見的院內轉運不良事件[3]。院內轉運過程中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醫護人員方面的問題,如轉運流程不暢或者是轉運人員的專業能力不足等;二是患者自身因素,如病情發展快、出現不良心理增加機體應激反應而影響病情等[4]。
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內轉運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監護、護送、治療過程,必須綜合多方力量控制院內轉運風險,才能確保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的快捷性、安全性。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興護理干預模式,其指的是,將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干預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對某種難治性臨床疾患進行處理[5]。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針對引起院內轉運不良事件的風險因素,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即針對醫護人員方面的問題,規范院內轉運護理人員的選擇標準,選擇綜合素質優良的護理人員負責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內轉運;針對患者自身因素,做好心理干預及生命體征監測,及時發現并有效控制風險,以確保院內轉運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為急危重癥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院內轉運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