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萌萌,李 夢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江蘇 南京 210001)
PDCA循環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P“Plan”、D“Do”、C“Check”、A“Action”,即計劃、執行、檢查、行動,要求循環往復地加強護理與質量管理,并針對護理中的問題,及時整改,以確保整體護理效果與質量[1]。為探討PDCA循環模式的前瞻性護理管理對急診病房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對82例急診病房患者進行分組實驗,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間的82例急診病房患者當作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主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將82例患者分為2組,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62~93歲,平均(83.43±4.97)歲。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61~94歲,平均(82.94±5.14)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向患者講解壓力性損傷的危害及預防措施,開展心理護理、用藥指導以及皮膚護理等。
研究組采取PDCA循環模式的前瞻性護理管理。具體措施包括:①計劃(P)。組建PDCA循環管理團隊。由主治醫師、責任護士以及護士長組成。明確各成員的具體職責,定期具備培訓活動,提高操作技能;收集歷年急診病房壓力性損傷患者的資料,采取80/20法則,總結急診病房壓力性損傷的高危因素, 并利用魚骨圖進行歸納、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護理人員對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不夠了解、健康宣教力度不夠、缺乏壓力性損傷防范措施、壓力性損傷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夠健全。②執行(D)。在PDCA循環管理團隊的指導下,對壓力性損傷管理制度進行重新制定,重點規范壓力性損傷的管理流程、風險評估、診治、預防等制度,對急診住院患者進行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并詳細填寫《壓力性損傷評估表》[2]。壓力性損傷一旦出現,立即評估分期,并實施治療。綜合應用PPT、現場指導,講解壓力性損傷護理相關知識。高危壓力性損傷患者,在床頭懸掛警示標識,定時更換體位,2個小時翻身一次,并記錄皮膚情況。做好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 干燥,使用水膠體或泡沫敷料,提高皮膚耐壓迫、耐摩擦的能力。③檢查(C)。檢查《壓力性損傷評估表》的填寫完整性與使用準確性,檢查壓力性損傷防范措施是否切實落實,檢查患者及家屬對壓力性損傷防范措施的知曉程度,檢查傷口處理是否規范、記錄是否完整等。④行動(A)。根據護理人員的反饋,分析壓力性損傷護理管理的問題,并及時整改,下次檢查時追蹤上次整改的落實情況,未解決問題進入下一循環[3]。
用SPSS21.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分別用率、±s描述計數、計量資料,并行x2、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2例出現壓力性損傷,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4.88%,對照組9例出現壓力性損傷,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21.95%;研究組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護理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研究組 41 72.54±8.64 72.63±8.67 75.64±7.85 75.15±9.86對照組 41 61.25±7.12 63.22±8.16 60.45±5.86 64.37±8.48 n
壓力性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長期臥床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是壓力性損傷的高發人群。壓力性損傷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局部組織受到壓迫,血液循環受阻、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再加上營養不良,導致受壓迫的局部組織破損、壞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
壓力性損傷管理中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單純注重疾病護理,忽視了病因及疾病的預防,導致護理效果不佳。PDCA循環是一種工作程序,可以使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在臨床護理管理工作中應用PDCA循環模式,可以幫助護理人員明確需要解決問題的主次關系,找出弊端及不足,并制定相應的改進方案,從而達到護理管理效果的提高。前瞻性護理是一種新興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護理管理經驗為基礎,依托醫護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明確護理管理風險,并實施連續性風險監測與控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急診病房患者實施PDCA循環模式的前瞻性護理管理,評估急診病房患者的壓力性損傷風險及高危因素,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追蹤,針對護理中的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案,并切實落實,將其納入下一循環護理方案,逐步改進、完善,便可以確保壓力性損傷護理效果,減少壓力性損傷的風險。
綜上,為急診病房患者實施PDCA循環模式的前瞻性護理管理,可減少壓力性損傷的出現,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