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金,宋芳云
(1.中南大學湘雅二院護理部,湖南 長沙 410000;2.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患者發病后的治療主要以居家治療為主,因此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直接影響其治療效果[1]。社區護理管理是社區慢性病管理的主要措施,其通過對患者的指導,讓患者能遵醫囑完成治療,從而促使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本研究對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糖尿病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從本社區2015年6月到2017年9月期間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中選取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齡34~75歲,平均(58.62 4.35)歲。試驗組男31例,女19例,患者年齡32~76歲,平均(58.73 4.18)歲。患者基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社區護理管理,定期對患者的血糖指標進行檢測,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其用藥方案進行合理調整等。
試驗組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護理管理模式,首先要為患者家屬講解患者治療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良情緒,并讓其學會接受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并告知家屬在患者居家治療期間應不斷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幫助其消除各種不良情緒。同時,為患者家屬講解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和營養搭配方式等,告知患者家屬在合理飲食的情況下能讓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讓患者家屬能夠幫助患者合理控制日常飲食中的能量,并協助其完成對血糖指標的測定,促使患者更好地完成治療。再者,要為患者家屬講解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鍛煉方案,告知患者家屬適量運動能讓患者的療效得到有效提升,但運動量較大且超出患者耐受范圍時,將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低血糖及其它并發癥,并且要讓患者家屬陪伴患者開展運動鍛煉,提升患者的積極性。另外,還要為患者家屬講解血糖測量的方法,讓其定時監督并協助患者完成對血糖的測量,并對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進行記錄,正確判斷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最后要教會患者家屬利用用藥檔案對患者的藥物應用進行合理控制,并為患者講解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和低血糖的相關知識,讓其能更好地幫助患者完成用藥。
評價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并對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滿意度進行評分。依從性評定有社區醫護人員及家屬共同完成,患者能遵醫囑按時服藥且能積極開展運動鍛煉和飲食控制等為完全依從;偶爾忘記服藥但能在家屬的引導下開展飲食控制及運動鍛煉等為基本依從;不能遵醫囑完成治療為不依從。生活質量評分用SF-36量表完成,滿意度評價用社區自治量表完成,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或滿意度越高。
數據處理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完成,用百分率和(±s)表示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用x2檢驗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1。

表1 依從性(例/%)
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及滿意度評分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及滿意度評分( ±s,分)

表2 生活質量及滿意度評分( ±s,分)
組別 生活質量 滿意度試驗組 92.18 5.14 93.27 4.96對照組 84.39 6.25 85.14 4.73 t 3.0442 3.7511 P 0.0070 0.0015
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與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密切關聯,在患者發生糖尿病后,其通常以居家治療為主。這樣就很容易因為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下降而導致其治療效果不能達到預期,導致其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幾率上升,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社區慢性病管理是糖尿病患者居家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干預方法,其通過對患者的管理和引導,讓其治療效果得到保障[3]。但社區管理的實施難度較大且工作量較大,因此管理效果不能得到保障。
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管理模式是指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庭的共同干預,讓患者的治療能順利完成。對于糖尿病患者,在實施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管理模式時,應為患者家屬講解糖尿病的病理知識,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情緒,患者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及運動鍛煉和藥物用藥的方法等[4]。然后讓患者家屬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密切觀察其病情變化情況,并給予其足夠的關懷與鼓勵,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并幫助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和運動鍛煉方案,并多給予患者陪伴,監督患者用藥并協助其完成對療效的評估等,從而促使患者順利完成治療[5]。
本研究對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糖尿病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試驗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綜上,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糖尿病護理管理模式應用效果顯著,能有效促使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