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博
(鄭州仁濟醫院急診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急危重癥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死亡率高,患者多在初步搶救成功后需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轉科,為后續治療做好準備。急危重癥患者在院內轉運途中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加之患者家屬往往承受較大心理壓力,情緒易失控。因此,護理人員在對危重癥患者實施院內轉運的過程中承受著較大的轉運風險[1]。為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風險事件中的預防作用,現對我院接診的140例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急診院內轉運急危重癥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

性別 男 女48例 22例年齡 最小 最大24歲 77歲傷情種類 大肢體離斷傷 顱腦損傷 毀損傷 創傷失血性休克22例 14例 16例 18例選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急診院內轉運急危重癥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性別 男 女55例 15例年齡 最小 最大22歲 78歲傷情種類 大肢體離斷傷 顱腦損傷 毀損傷 創傷失血性休克20例 15例 19例 16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急診科綠色通道管理中的“6大重點病種”中符合我院救治范圍的:急性創傷、急性顱腦損傷。特殊原因的: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醫院管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精神異常及溝通障礙者;使用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后患者血壓仍不穩定者。
我院于2017年10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
1.2.1 管理方法
(1)強化護理安全意識:由科室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安全管理舉措、《護理核心制度》、《護士條例》,強化其風險意識,提高護理人員的應變能力,重視急危重癥患者臨床護理路徑的學習。每月開展護理安全知識講座,讓護理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因自身法律知識欠缺造成的護理風險事件。(2)完善轉運護士的準入制度:轉運護士需嚴格考核達標后方可上崗,采用分層級管理制度N2級以上人員負責轉運,轉運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病情。(3)落實急救藥品及急救設備管理:由專人負責急救儀器的保養、維護、管理,保證其功能完好。采用電子表格效期提醒管理,規范藥品使用及效期管理,后期班班進行電子效期檢查,杜絕過期藥,避免影響藥品使用。(4)轉運前準備:轉運前對患者及家屬行告知義務,讓其了解轉運目的、轉運途中的不安全因素、轉運途中可能出現的異常現象,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轉運前護士詳細填寫《危重患者安全轉運評估單》,調度提前與到達科室的護理人員溝通,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對急危重癥患者檢查,并與之交代病情。
1.2.2 系統評估
(1)循環系統評估:評估患者循環系統是否穩定,對于循環系統不穩定的患者,首先予以相應干預,待病情相對穩定后轉運,轉運前開放外周靜脈通道以備用藥或補液,依病情可開通中心靜脈置管。(2)神經系統評估: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對光反射、瞳孔大小及肢體活動情況,預見轉運途中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并準備好相應的應急預案。(3)呼吸系統評估:觀察患者呼吸、皮膚和黏膜的顏色改變、血氧飽和度以及呼吸運動狀態,針對呼吸衰竭的患者轉運前應當建立人工氣道,需要輔助呼吸的患者,連接好呼呼吸氣囊或便攜式呼吸機,調整參數后轉運。
1.2.3 轉運前的準備
(1)管道管理:轉運前充分固定胃管、導尿管、輸液管、氣管插管以及中心靜脈導管等,并確保導管插入正確位置,且無移位和脫落情況,導管處于通暢狀態。(2)轉運人員的配置及急救藥物的準備:轉運前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配備轉運人員的數量,同時準備急救藥品。轉運人員必須是接受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或醫生,并且熟悉患者病情,能及時作出緊急處理。準備急救物品和藥品,針對嚴密監護下的轉運患者需配備便攜式除顫儀、脈氧儀、心電監護儀及簡易呼吸氣囊等搶救物品。同時配備抗心律失常、血管活性藥、甘露醇、腎上腺素、利多卡因等搶救藥品。(3)轉運前與相關科室溝通,并讓科室做好接待準備,并備好所需設備。同時設計最佳路線,以最快的速度將患者轉運至目的科室。
1.2.4 轉運途中安全護理
(1)觀察患者病情:轉運途中,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情況、面色及胸廓起伏狀況,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2)搬運患者:轉運途中使用約束帶和床護欄保護患者,防止患者墜床、拔管、誤吸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上下坡時保證患者頭部位于高位;針對骨折患者,應當先固定后搬運,保持動作輕柔,避免搬運時出現二次損傷。。(3)應急事件處理:著重觀察急危重癥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深度,通過綜合分析了解患者循環功能和外周臟器的灌注情況,一旦病情發生變化,采用就近的醫療資源對患者實施救護,處理好應急事件后詳細填寫轉運護理記錄。
1.2.5 轉運后交接
將急危重癥患者轉運到相應科室后,與管床護士交接,并向管床護士詳細說明患者姓名、病情、護理措施、診斷結果、特殊治療及病歷資料等,在交接單上簽字,待患者得到妥善安置后,轉運人員離開。
記錄護理風險管理實施前、實施后院內轉運風險事件發生率,轉運過程中護理風險事件預防成功率,預防成功標準:護理人員正確處理心肺驟停、活動性出血、氧飽和度下降及呼吸增快等,患者上述情況得以改善;固定脫落的導管、胃管、引流管;快速、正確處理因素導致的轉運延遲。從急診轉運至病房、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檢查室的時間。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s)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共發生3件院內轉運風險事件,其中2例休克,1例呼吸心臟驟停,發生率為4.29%;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共發生10件院內轉運風險事件,其中死亡1例,7例休克,2例呼吸心臟驟停,發生率為14.29%,實施后院內轉運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實施前,轉運過程中護理風險事件預防成功率100.00%,較實施前高70.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施前、后風險事件發生及護理風險事件預防情況比較(n,%)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從急診室轉運至病房、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檢查室的時間均較實施前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施前、后轉運時間比較(±s,min)

表2 實施前、后轉運時間比較(±s,min)
觀察時間 n 轉運至病房 轉運至重癥監護室 轉運至手術室 轉運至檢查室實施前 70 25.34±2.08 35.34±2.08 37.05±3.55 23.34±2.15實施后 70 12.34±1.74 16.34±1.44 15.79±2.34 11.31±1.07 t 40.11 62.84 41.84 41.91 P 0.00 0.00 0.00 0.00
急危重癥患者由于病情兇險、復雜、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征,多在初步搶救后需接受診斷性檢查、急診手術或進入重癥監護室,雖然轉運過程僅僅只有短暫的時間,但卻存在者較多風險隱患,除患者本身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死亡風險高外,還包括轉運環境、運輸工具、轉運人員的責任心、應急處理能力、護理能力等。有關研究表明[2-3],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護理服務意識,加強其風險管理培訓,才能降低風險,確保護理安全,減少醫療糾紛。院內轉運并非簡單運送患者的過程,而是一個集合了監護、治療、護理的過程,院內轉運的好壞直觀的反映了醫院的技術水平[4]。隨著患者及家屬維權意識的增強以及對醫療服務質量要求的提高,如何降低院內轉運風險事件發生,縮短轉運所需時間,提高護理風險事件預防能力是護理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對患者、護理人員、探視人員面臨潛在風險隱患進行識別和評估,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預防的過程[5]
我院于2017年10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結果提示,與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比較,實施后的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轉運過程中護理風險事件預防成功率明顯提高,且從急診室轉運至病房、重癥監護室、手術室、檢查室的時間明顯縮短,表明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預防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風險事件發生,也能縮短轉運所需時間,提高護理人員護理風險事件預防能力。通過護理風險管理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識別轉運途中的風險,建立完善的安全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制定院內轉運救治體系,從根源上預防院內轉運中風險事件的發生[6]。轉運前,通過風險評估做好轉運人員的配置、準備好急救設備、配備好急救藥品,減少院內轉運過程中的突發性死亡事件。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行告知義務,建立醫患風險共擔的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轉運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病情,檢測其生命體征,搬運途中加強安全護理,積極處理應急事件,將患者轉運至目的科室后,完成交接,并填寫好轉運護理記錄后離開。總之,急危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需不斷更新護理方式,轉變護理思想,長期堅持,不斷完善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持續改進院內轉運護理管理機制,從而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確保轉運安全。
綜上所述,急危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不僅可減少院內轉運風險事件的發生,還能縮短院內轉運時間,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事件預防能力,值得臨床推廣。隨著急救護理學和急救醫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院內轉運理論和轉運技術的發展,急危重癥患者的院內轉運勢必成為今后危重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