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網時可曾遇到這種情況:相關軟件強行篡改了主頁網址。這樣的行為令很多網民無可奈何,成為互聯網安全領域的頑疾。
瀏覽器主頁遭“劫持”的現象由來已久,各種“劫持”方法更是層出不窮。在網上搜索“瀏覽器主頁被強制更改”,上千萬的相關結果說明這個問題的普遍性。在網民的討論中,普遍的吐槽也折射出用戶對“流氓軟件”的深惡痛絕。
“劫持”瀏覽器主頁,有的是安裝正規軟件時被默認修改,有的是某些第三方工具軟件的捆綁安裝導致,還有的是明目張膽的惡意軟件或木馬病毒。這些“劫持”行為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采取隱蔽性極強的手段,讓用戶防不勝防。由于取證困難,用戶往往只能放棄投訴,忍氣吞聲。
“劫持”用戶的瀏覽器主頁,看似只是讓上網體驗變差,但實際上,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害。從用戶角度來說,一方面這種行為嚴重侵犯了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另一面也容易造成用戶的隱私泄露,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例如,一些惡意軟件或病毒“劫持”瀏覽器主頁,可能竊取存儲在電腦上的銀行賬號、密碼等資料;一些主頁被黑客“劫持”,用戶容易被誘導進入一些惡意網站甚至“釣魚”網站,造成財產損失。這些安全風險并非空穴來風,已經被不少案件一再證實。從互聯網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利用“劫持”的方式獲取關注度和流量,是一種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如果說巨大的商業利益刺激讓瀏覽器主頁“劫持”成為網絡頑疾,那么利用技術優勢對用戶進行網絡技術霸凌,則是一些互聯網企業長期有恃無恐的“習慣操作”。事實上,這種技術霸凌在紛繁蕪雜的互聯網上比比皆是。從利用網頁彈窗向用戶推廣摻雜廣告的新聞頁面,到利用一些誘導性和欺騙性的文字引導用戶下載應用,再到一些軟件過度收集、獲取用戶信息……屢見不鮮的網絡技術霸凌行為,背離了互聯網造福于人的初衷,給行業健康發展蒙上了陰影。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治理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規范企業行為、破除發展亂象,帶來了網絡空間的風清氣正、有序發展。但也要看到,猛藥去疴,重典治亂,一些根深蒂固的頑疾還需要下大氣力予以拔除。
事實上,早在2006年,中國互聯網協會就制定了《抵制惡意軟件自律公約》,明確規定尊重用戶的網絡選擇,反對瀏覽器“劫持”。2017年6月實施的《網絡安全法》,也從原則上否定了“網頁劫持”的行為。但是治理這一亂象,光有行業自律和原則規定還遠遠不夠。一方面要完善立法,讓治理的規則更詳細一點,讓制度的漏洞更少一些;另一方面要加大懲處力度,以更加嚴格的執法讓違法違規者付出代價,才能讓相關企業知敬畏、明底線、守法紀。
網絡技術霸凌還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技術驅動的互聯網時代,如何平衡平臺與用戶的地位關系?網絡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用戶如何捍衛自己的隱私權?如何不被技術綁架?面對擁有技術優勢的龐然大物——互聯網企業,用戶如何掌握更多的主動,享有更多尊嚴和自由?關鍵要建立并捍衛互聯網運行公平、公正的規則基石,強調“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的根本要求。在相關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上,還應完善監督舉報機制,暢通用戶投訴渠道,加強監督曝光力度,在政府、社會、企業和用戶的多方合力下,推動互聯網發展行穩致遠。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