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伊斯坦布爾市民坐著渡輪,進行長達半小時的洲際旅行,通勤于歐洲與亞洲之間。這個“浪漫”的城市就是如此混搭,西面是歐洲區,東面是亞洲區,由博斯普魯斯海峽一分為二;歐洲區又被金角灣南北截斷,南面是老城區,北面則是新城區。我們的旅行就從飽經歷史風霜的老城區開始。
統一了法典和法學的查士丁尼
就算你的土耳其之旅時間再緊,圣索菲亞大教堂、托普卡帕皇宮和藍色清真寺也是無論如何不應當錯過的。
圣索菲亞大教堂已有1500年歷史,后來被“改建”成清真寺。它連接著古羅馬、中世紀和今天的人們。走進圣索菲亞大教堂,一眼能看到正廳的壁畫上供奉著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兩位“名君”。其實,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歷史本可以更悠久的。早在公元360年,這里就佇立著一座相傳由君士坦丁一世修建的、拉丁柱廊式的大教堂,附有長廊及木制屋頂,還有一個天井。它在當時被譽為世上最出色的歷史建筑物之一。
然而這座教堂和后來在其原址重建的第二座教堂都毀于戰亂。今天人們在伊斯坦布爾看到的,是公元532年2月23日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興建的第三座教堂。法律人對這位查士丁尼一世理應非常熟悉。他的功績可以概括為“一個帝國、一個教會和一部法典”。通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法典(528—534)和發布新敕令(534—565),在他治下形成了歐洲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國法大全》。530年12月15日,查士丁尼一世又組成十六人編審委員會,開始編輯《學說匯纂》,整理了歷代羅馬著名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和法律解答。可以說,查士丁尼一世既統一了法典,又統一了法學。
后人對這位皇帝的評價非常之高。但丁說,兩重光芒互相交疊在他身上(指的是“立法者和皇帝的兩重榮光”)。愛德華·吉本說,皇帝把自己看成音樂家、建筑師、詩人和哲學家,也是律師和神學家,即使調停基督教各派系的工作未獲得成功,羅馬法的整理綜合也使他的精神和勤勉獲得最高貴的紀念碑。薩維尼則盛贊他下令整理《國法大全》和《學說匯纂》的功勞:“若非這些匯編,有關羅馬法的作品幾無存留。若非查士丁尼的作品側身其間,羅馬法無以傳承而至現代歐洲;而在所有這些著述中,羅馬法的精神清晰可觸。”
修改法律為婦女爭取權利的皇后
離開圣索菲亞大教堂,搭乘T1地鐵向西坐一站地,就會抵達阿里帕夏清真寺。這里原本佇立著城內第二宏偉的教堂——圣使徒教堂。而教堂里原本安睡著一位皇后。她就是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狄奧多拉。這個名字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上帝的贈禮”。她出生于一個具有塞浦路斯血統的希臘家庭,父親是競技場的馴熊師,母親是舞女。可以說,出身于拜占庭社會最底層。公元523年,還是禁衛軍軍官的查士丁尼娶了狄奧多拉。不過,直到9年后她才被“扶正”。
那是公元532年,這一年爆發了尼卡暴亂,皇宮被圍困三天之久。皇帝決定向民眾發表演說,但是情緒激昂的民眾并不買賬,向皇帝和皇后投擲石塊。皇帝準備逃離首都,狄奧多拉見狀火冒三丈,說了下面這段載入史冊的話:“陛下,頭戴皇冠的人不應該在失敗時茍且偷生。如果您想逃,陛下,那就祝您走運。您有錢,您的船只已經準備停當,大海正張開懷抱。至于我,我要留下來。我欣賞那句古老的格言:紫袍是最美麗的裹尸布。”
據載,查士丁尼一世聽罷,臉羞愧得通紅,決定留在首都背水一戰。恰好,名將貝利薩留將軍帶著一支軍隊,從波斯趕回來救駕。一場血戰之后,大約3.5萬人陣亡,終于解了尼卡暴動之圍。隨后,皇帝進行了清算。據說,他在是否要處死一些態度曖昧騎墻的貴族時陷入猶豫,是皇后的堅定冷酷讓皇帝下了決心。經過“審判”,許多貴族被誅殺殆盡。
不過,狄奧多拉并非對所有人都殘酷。用今天的眼光看,她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鼓動查士丁尼修改法律,允許貴族們迎娶像她一樣的低級階層的婦女。她提出,女性也有權參加社會交往,為女性爭得了更多的權利。她還說服查士丁尼一世通過法律禁止強迫賣淫,承認婦女在離婚問題上有更多的主動權。她還利用影響,呼吁法學家對羅馬法進行合理解釋,允許婦女擁有和繼承財產,判處強奸者死刑,等等。所有的這些,都使拜占庭統治下的東部帝國的婦女地位遠遠高于蠻族統治下的西部帝國的婦女們。
今天,人們如果來到意大利北部拉文納的圣維塔爾教堂,還能看到一幅美麗的馬賽克鑲嵌畫。畫面上正是查士丁尼和狄奧多拉這對患難夫妻。據載,這幅畫完成后一年,她就不幸患癌癥去世。死時還不滿50歲,查士丁尼比她多活了大約20年。去世后,她的遺體被埋葬在圣使徒大教堂——然而,這座教堂于1461年被毀,為的是開辟出空間建造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清真寺。于是,皇后和其他十數位皇族一樣,遺體被遷走,下落不明,死后亦無法安生。
內憂外患中,在花廳下詔
返回地鐵站,再坐上T1地鐵車向東北方向坐兩站,在花廳(Gülhane)站下車。眼前郁郁蔥蔥,便是當年的皇家花園,今天的花廳公園。此地之所以聞名于土耳其歷史,是因為在此地誕生了一部著名詔令《花廳御詔》。1839年11月3日,帝國政府在托普卡珀皇宮內的玫瑰園廣場上舉行盛大集會。帝國的高級文武官員、首都各界名流、各國使節都應邀出席會議。在新蘇丹的監督下,駐英公使穆斯塔法·賴希德宣讀了改革詔令。這部詔令因為起草于花廳花園內,因而被稱為《花廳御詔》。
然而,頒布這部詔令的時代背景卻不那么美好。當時,帝國的財政狀況惡化,國庫空虛,入不敷出,靠出售包稅權、賣官鬻爵、制造贗幣、拖欠軍餉官俸等彌補,甚至不得不考慮向“異教徒”國家借債,這在帝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與此同時,帝國對外征戰頻頻失利,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決定進行改革。在10多年的時間內,蘇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廢除過時的軍事采邑制度,大部分采邑土地收歸國有;廢止沒收罪犯財產的制度;仿照歐洲各國政府體制設立外交部、內務部、財政部。為了統籌規劃改革事宜,還建立了最高司法委員會,并召回駐英公使穆斯塔法·賴希德主持起草改革法令。
在賴希德起草改革法令的這段時間里,馬哈茂德二世親自率軍出征埃及。不料于1839年6月24日的尼齊普戰役中大敗。4萬土軍灰飛煙滅。一個星期后,馬哈茂德二世在伊斯坦布爾病逝。年僅16歲的繼任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只有接受和談,一時內憂外患、困境逼人。《花廳御詔》就是起草于這個時期,因而呈現出了勵精圖治、救亡圖存的意味。在詔令的序言中許諾恢復秩序,改善全體臣民處境,寫道:“我們著意制定新的規章,使奧斯曼帝國的各個地區得到勵精圖治。”
詔令的主體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一是保證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人的榮譽和尊嚴,甚至還有這樣的規定:“在按圣法進行公開審訊、作出公正判決之前”,不允許用毒藥或其他方法秘密或公開地處死任何人,也不允許侮辱任何人的榮譽。
二是減輕攤派和稅負,特別是廢黜“包稅制”。詔令寫道:“在包稅制下,一些地方的行政、財政管理聽憑于一個人的專橫,即有時落入最殘酷的貪婪之徒的手中,因為居心不良的包稅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三是實施公平的征兵制。征兵不當,“造成了不公道,而且給農業和國家工業以致命打擊”“終身服役使士兵絕望,并造成國家人口減少”。因此必須“根據各地情況規定所應征召的數額,并把服役期限減少為4年或5年”。
四是廢止沒收財產的做法。罪犯的財產不再被沒收,其繼承人如未參與犯罪,就不應剝奪他的繼承權。在詔令結束語部分宣布,“本規定的目的在于使宗教、政府、國家、人民達到繁榮”,蘇丹“承諾不做任何違反此敕令的事”。
須知,那是1839年的土耳其,是蘇丹統治了四百年的政教一體國家。這一詔令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稱其為“土耳其版的人權宣言”。此后,為了保障外國商人的權利,1840年土耳其商業部設立商業法庭,由商業大臣領導,法庭成員由土耳其商人、行會和外國商人的代表組成——混合法庭進一步引入了西方法律思想,從而為后續的改革進行了鋪墊。
不過,后面的故事人盡皆知,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促進了土耳其法制的近代轉向,另一方面也使得西方勢力有機可乘。1856年成立的英資奧斯曼銀行很快改組為英法資本的奧斯曼帝國銀行。1867年開始,外國人還陸續取得了鐵路、礦山等租讓合同。奧斯曼帝國欠西方的債務在1869年高達24億法郎,陷于無法自拔的境地。民族工商業在外國資本競爭下紛紛破產。之后,便很快迎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古老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戰火中土崩瓦解。我們自然不能將這一切歸咎于《花廳御詔》——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在那個時刻,或許一切早已注定了后續的走向。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