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哲
在古代中國,并沒有職業律師,只有訟師。我國在清末民初時方才從西方引進律師制度。訟師和律師,一字之差,相距甚遠。訟師在古代中國長期處于被官府打壓的狀態,多被冠以“訟棍”“貪婪”“教唆”等惡名,歷史形象不佳。其實,中國古代從不乏富有正義感的訟師。滄海橫流,亦有訟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法律智慧,救人于危難之間。這些故事往往十分有趣,背后所蘊含的人情法理,更可資后世鏡鑒。
祖師爺鄧析
中國的各行各業,都講究拜祖師爺。木匠崇魯班,醫生尊華佗……說起訟師行當的祖師爺,非春秋時期鄭國的鄧析莫屬。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列國紛爭,弱肉強食,小國很難擺脫被大國兼并的命運。鄧析所在的鄭國,就是這樣一個夾雜在晉、楚大國之間的中等國家。鄭國的執政者子產為了富國強兵,銳意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當時,各國法律均藏之于官府,不向百姓公布。子產認為這樣陳舊的制度不利于國家富強,于是力排眾議將法律鑄在鼎上公之于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史稱“鑄刑鼎”。
子產此舉一出,立刻遭到了大量尖銳批評。當時不少人認為,“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如果讓老百姓了解、掌握法律了,肯定會有一些聰明者去尋找法律漏洞,敢于和官府對抗,容易導致天下大亂。面對這些指責,子產扛住了壓力強推新政。但是不久,批評者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導火索便是鄧析。鄧析是改革的堅定擁護者,但是他對子產的一些改革措施感到不滿。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鄧析多次與子產為難。鄧析精通法律,當子產下令做某某事時,鄧析總能抓住命令中的漏洞加以反擊。子產下的命令無窮,鄧析的對策也無窮,搞得子產十分狼狽。此外,鄧析還對子產刑鼎中的一些法條感到不滿。為此,鄧析私自編訂了一套新的法律,把它刻在竹簡上,史稱“竹刑”。
鄧析的這些做法使他名聲大噪,遇到官司向他來求教的人絡繹不絕。鄧析和當事人約定,根據案件大小收取不同的報酬。大的案件收取一件大長袍,小的案件收取一件小衣服。不經意間,鄧析成了中國最早的訟師。不但如此,鄧析還開辦法律學習班,教人如何打官司,向他繳納學費來學習的人不可勝數。如此,鄧析也成了中國最早的法律教育家。
但鄧析的結局卻十分悲涼。在專制時代,鄧析的做法遭到了官府的敵視和打壓。與此同時,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也不贊同鄧析的做法,認為他不分是非,唯利是圖,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出于種種因素考量,鄭國官府最終處死了鄧析。不過,鄭國卻把鄧析所制定的竹刑保留了下來,作為鄭國的官方法律來施行,所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鄧析法律素養之高。鄧析雖被冤殺,但是作為中國訟師的祖師爺,值得后世敬仰。
刀下救人的朱履霜
唐朝是中國法律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既有從善如流的明君李世民,也有秉公執法的賢臣狄仁杰,更有冠絕諸律的《唐律疏議》。其實,唐代法制昌明的原因還離不開那些敢于據法力爭的訟師。他們維護了法律的公平正義,挽救了許多無辜的生命。他們沒有像名君賢臣那樣聲名遠揚,但是事跡同樣可歌可泣,勇于刀下救人的朱履霜就是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
朱履霜生活在唐朝初年,史載其“好學,明法理”,曾著《憲問》五卷,總結了許多辦案機要。朱履霜之所以能流芳千古,于“秋冬行刑”制度密切相關。中國自漢代以后實行“秋冬行刑”制度,規定只有在秋冬季節才能執行死刑,此舉既符合古人認為秋冬有肅殺之氣的認知,也符合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社會現實。唐代對這一傳統充分吸收,《唐律疏議》對此明文規定:“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決死刑者,徒一年?!?/p>
唐朝初年,這條法律得到了較好貫徹。但是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她重用酷吏,濫用刑罰,原本較為清明的法制局面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史書記載,當時的長安城內經?!胺菚r殺人”,冤假錯案屢現不止。有一天,朱履霜喝了不少酒,忽然聽到長安市上又在“非時殺人”,急忙趕赴法場。到法場后,朱履霜聽到犯人喊冤不止,便大膽借著醉意闖入戒備森嚴的法場,請求刀下留人。監刑官看到朱履霜如此膽大妄為,極為震怒,嚴厲地斥責朱履霜。朱履霜毫不畏懼,慷慨而答:“鬧市行刑,是為了讓大家唾棄犯人。我朱履霜也是個懂法律的人,不知道這些人犯了什么罪,煩請您告知我他們的罪狀。我闖進法場來制止行刑,有朝廷頒布的令、式為依據,您為什么要這么嚴厲地指責我?”
監刑官被朱履霜駁斥得啞口無言,只得唯唯稱諾,將判決案卷交給朱履霜查看。朱履霜當下就仔細核對卷宗,指出了判決中的錯誤之處。不一會,朝廷的監刑御史趕到了法場,再次嚴厲斥責朱履霜。面對高官,朱履霜從容自若地拿起卷宗為犯人辯解。他剖析分明,侃侃而談。監刑御史聽罷這番言論,被朱履霜的學識所折服,臉色和緩了許多。此時,朱履霜再向御史建議:“根據朝廷令文,如果官員在罪犯臨刑之時查出系冤假錯案,不但要升官嘉獎,還要被編入國史揚名,這是成全御史大人之美呀!”御史聽后非常高興,當即向朝廷上報此案。最終,兩個囚犯得以免于死刑。
經此一事,朱履霜名震京師。之后,犯案之人若案情稍有議論空間,一定會找朱履霜。朱履霜辦事十分謹慎,從不輕易答應別人。遇到一些不好把握的死刑案件,主審官員往往會招來朱履霜詳細研究,救下了許多人命。朱履霜的才能逐漸引起朝廷重視,被提拔擔任山陰尉、巡察使讓他負責司法審判。一天,一位故人送朱履霜兩黃連,他堅辭不受,答道:“我之所以不要這個禮物,是因為怕母親和妻子詰問我從何而得,我不知道如何對答?!焙髞恚炻乃直惶嵘秊楣妹锪?,名震浙西地區。
巾幗豪杰疙瘩老娘
中國古代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女人當訟師是件幾乎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古代的女訟師寥寥無幾。然而,凡事必有異類,異類往往出類拔萃,湖州女訟師疙瘩老娘就是古代訟師中的巾幗豪杰。疙瘩老娘精通法律,尤其在寫訴狀方面堪稱一絕,往往只需寥寥數語,就能使得整個案件扭轉乾坤,令人拍案叫絕。
有一個年輕的富家媳婦,不幸丈夫去世,想要改嫁。然而她的公公堅決不允,強迫她守節。在中國古代,傳統禮節束縛婦女,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社會主流價值觀鼓勵婦女守貞,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本案中的姑娘不甘心如此,想通過訴訟擺脫夫家的控制。她知道自己空口去告,很難贏得官司。于是她找到疙瘩老娘,請她為自己書寫訴狀。疙瘩老娘了解案情后,揮筆寫下十六個大字,讓她放心到官府告狀??h官讀罷訴狀,立刻判令姑娘改嫁。
是哪十六字能起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原來,疙瘩老娘寫下的是“氏年十九,夫死無子,翁壯而鰥,叔大未娶”,可謂一針見血。訴狀開篇的“氏年十九,夫死無子”八個字,交代了原告年輕并且沒有孩子,排除了古代“夫死從子”的情形。“翁壯而鰥,叔大未娶”八個字,交代了公公和小叔子都在壯年并且單身的情況。讓一個年輕女子獨自和這兩個男子生活在一個家庭里,發生倫理案件的概率陡然增加。縣官要樹立政績,肯定不能允許境內發生倫理案件,令女子改嫁自然成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又一年,江北稻谷歉收,老百姓紛紛從江南販運稻米救急。然而江南商人囤積糧食抬價,不肯出售稻米。于是,大量江北商販云集衙門訴訟,請求官府判令江南商人開市售米。江南商人認為賣與不賣是自己的事情,他人無權干涉,官府不能強迫自己賣糧。官府面對此種情形一時也沒了主意。這時,有個江北商販知道疙瘩老娘大名,于是花三千兩銀子請疙瘩老娘寫篇訴狀,請求官府判決江南米商放糧。疙瘩老娘揮筆而就,狀子當天遞上,第二天官府就下令江南米商放米。
何以如此呢?在疙瘩老娘的訴狀中,寫了一副神奇對聯:“列國紛爭,尚有移民移粟;天朝一統,何分江北江南?”的確,群雄割據的戰亂年代,國家尚且允許移民移粟來解決社會危機,更何況這是在國家一統的太平盛世?疙瘩老娘巧妙地把售賣稻米與國家興衰聯系在一起,將經濟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的高度,解決了一場社會危機,充分體現了她的法律智慧。
在古代中國,訟師是個深處于社會暗處的職業群體,社會對他們的評價并不高。但是,長期以來的壓制和排斥非但沒有讓這一職業消亡,恰說明這一職業的重要性。訟師在中國雖然已經消亡,但是古代優秀訟師身上所體現出的勇于擔當、維護正義的精神以及他們身上的法律智慧,都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和借鑒。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