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莉,范立葉
(濰坊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山東 濰坊 26101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導致全身各系統器官的血液灌流減少,可嚴重危害母兒健康,甚至導致母兒死亡。該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近年來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和胰島素抵抗成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研究的熱點。脂聯素(adiponectin,APN)和chemerin被證實為新的脂肪細胞因子,在脂肪組織中高表達,與脂代謝、血管內皮功能、胰島素抵抗、炎癥反應等有關,影響血糖和脂質穩態及血壓的調節。本研究主要是通過檢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脂聯素和chemerin的表達情況,以研究其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及意義。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濰坊市婦幼保健院系統產前檢查的孕婦共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正常妊娠30例作為對照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80例作為疾病組(其中妊娠期高血壓組22例,輕度子癇前期組30例,重度子癇前期組28例)。對照組孕婦年齡為(27.63±1.81)歲、孕周為(37.25±0.49)周、身體質量指數為(26.78±1.53)kg/m2。疾病組孕婦年齡為(28.29±1.56)歲、孕周為(36.56±0.64)周、身體質量指數為(28.75±1.69)kg/m2,兩組一般臨床特征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診斷和分類標準參考謝幸主編的第8版《婦產科學》,所選孕婦平素月經規則,孕期均經彩超核對孕周無誤,所有研究對象均無其它合并癥,無煙酒不良嗜好。所有孕婦在測量血壓前未使用任何降壓藥物治療。產后12周返院隨訪。
孕婦于檢查前一晚上開始禁食10~12h,次日清晨空腹抽2管肘靜脈血,每管4mL,一管送至檢驗科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水平,另外一管靜置1h后,3 000r/min,離心15min,在超凈工作臺中用微量加樣器吸取血清后加入到已滅菌的EP管中。應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血清chemerin的水平,實驗試劑人chemerin試劑盒購于北京市聯動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法檢測血清脂聯素水平,試劑盒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來描述,采用t檢驗兩組數據之間的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做多組數據之間的比較。使用Pearson分析做關聯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疾病組血清chemerin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t=-13.92,P<0.05),隨病情加重逐漸升高,重度子癇前期組變化最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9,P<0.01)。妊娠期高血壓組患者血清中脂聯素的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輕度子癇前期組、重度子癇前期組患者的血清脂聯素濃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8.17、4.62,均P<0.01)。疾病組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3.06、-1.98、-2.75,均P<0.05);疾病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3,P<0.05),見表1。

表1各組孕婦血清chemerin、脂聯素、血脂水平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疾病組與對照組比較。
子癇前期組患者的血清chemerin、脂聯素濃度與TC、TG、HDL、LDL的水平均顯著相關(chemerin:r分別為0.616、0.558、-0.473、0.392;脂聯素:r分別為-0.635、-0.472、0.430、-0.429;均P<0.05),見表2。妊娠期高血壓組的血清chemerin、脂聯素濃度與血脂水平無明顯相關(P>0.05)。
表2子癇前期患者血清脂聯素、chemerin和血脂的相關性(r)
Table2CorrelationbetweenserumAPN,chemerinandbloodlipidinpatientswithpreeclampsia(r)

項目TC(mmol/L)TG(mmol/L)HDL(mmol/L)LDL(mmol/L)脂聯素-0.635-0.4720.430-0.429chemerin0.6160.558-0.4730.392
注:均P<0.05。
3.1.1血清chemerin蛋白的生理作用
Chemerin也稱為他扎羅汀誘導基因,最早是1997年Nagpal等應用他扎羅汀藥物治療銀屑病時克隆出的,他扎羅汀藥物可以使其表達上調。人chemerin基因位于染色體7q36.1,長度為3 289bp,包含4個外顯子及3個內含子。通過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或者Northern雜交技術,人體肝臟、白色脂肪組織、胎盤及腎臟中均有chemerin mRNA的較高表達,肺臟、垂體、卵巢、皮膚、腎上腺、腸道、胰腺中也有表達。2007年Bozaoglu等證實chemerin是一種新的脂肪細胞因子,在脂肪組織中高表達,對脂肪細胞的分化和代謝有調節作用,并且與肥胖和代謝綜合征有關,影響血糖和脂質穩態及血壓的調節。
3.1.2血清chemerin蛋白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中的變化及作用
脂肪細胞能影響母體代謝、胰島素抵抗(IR)及炎癥反應,引起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癥及高血壓。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存在IR、糖耐量異常、脂代謝異常、低度炎癥反應、肥胖等病理狀態,分娩后發生遠期心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的風險明顯升高。由此推測脂肪細胞因子可能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過程有關。Bozaoglu等人于2007年研究表明chemerin在糖脂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敲除成熟脂肪細胞的chemerin基因能減少其它調節糖脂代謝穩態相關基因的表達,如葡萄糖轉運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4)、APN、瘦素(leptin)等,導致基礎脂肪分解率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刺激的脂肪分解率的降低。Fasshauer等人于2008年研究發現脂肪細胞因子如leptin、APN、抵抗素(resistin)、內脂素(visfatin)、apelin、載脂蛋白-2(lipocalin-2),炎癥介質如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能表達于子宮內,對妊娠期血脂代謝及炎癥反應的調節發揮一定的作用,參與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過程。Ernst等人于2010年研究發現,在肥胖/糖尿病小鼠脂肪組織、肝臟及骨骼肌細胞中,血清chemerin表達水平升高,外源性給予chemerin加重了葡萄糖耐受不良,降低了血清胰島素水平,并且減弱了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血清chemerin水平升高對糖脂代謝的調節可能參與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但是本研究的樣本量太小,還需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2009年Lehrke等人的研究表明,血清chemerin水平與IL-6、C反應蛋白(CRP)、TNF-α等炎癥介質呈正相關,IL-6、TNF-α能使脂肪組織表達和分泌chemerin增加。在3T3-L1細胞和小鼠白色脂肪細胞中,炎癥介質TNF-α和IL-1能通過NF-β途徑,使chemerin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炎性介質(如TNF-α、IL-6、氧自由基等)能促進氧化應激,持續生成過氧化物,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縮血管物質血栓素A2(TXA2)的產生增加,舒血管物質前列環素產生減少,出現痙攣性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由以上結果可以推測chemerin可能通過促進炎癥反應,參與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發展。
Cetin等人[1]通過研究發現血清chemerin在重度子癇前期患者顯著高于輕度子癇前期患者和健康孕婦,血清chemerin水平與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CRP、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蛋白尿、住院時間成正相關;與分娩孕周、新生兒出生體重及出生Apgar評分呈負相關,母體血清>252.0ng/mL預測子癇前期的敏感度為95.5%,特異度為95.7%,并得出結論血清chemerin水平與子癇前期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與不良新生兒結局有顯著的相關性。Turgut等人[2]發現肥胖的子癇前期患者血清chemerin和游離脂肪酸(FFA)水平高于非肥胖子癇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者。與子癇前期組相比,正常組的氧化狀態(TOS)和氧化應激指數(OSI)水平顯著降低,而肥胖和非肥胖先兆子癇患者則沒有發現差異。Xu等人[3]招募518名孕婦,橫斷面研究表明,子癇前期患者的母體血清chemerin濃度顯著升高,然而,關于chemerin和子癇前期之間因果關系的數據有限,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血清chemerin水平與血漿C反應蛋白水平呈正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身體質量指數和血清chemerin水平似乎是先兆子癇的獨立預測因子。
本實驗結果顯示,疾病組患者血清chemerin的濃度顯著高于血壓正常的孕婦,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血清chemerin濃度明顯高于輕度子癇前期患者,這與Cetin[1]、Xu等[3]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但PE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升高的具體機制及其對PE發病的具體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闡明。
脂聯素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特異性的激素蛋白,1995年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Scherer等首先將其從鼠的脂肪細胞中分離出來。1999年Arita等命名為脂聯素,并建立測定人血清中脂聯素濃度的方法。脂聯素能增加機體對脂質的攝取及氧化,使肌肉組織和肝臟中甘油三酯和游離脂肪酸的水平降低,從而改善脂代謝。脂聯素還可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脂聯素有保護心血管內皮的功能,具有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抑制炎癥反應等作用。綜上所述,脂聯素是與肥胖呈負相關的細胞因子。代謝綜合征是一種合并有高血壓與脂質及血糖代謝異常的綜合征,它是由基因3q27決定的,而脂聯素的編碼基因也恰巧位于該區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在某種程度上與代謝綜合征存在相似的臨床表現,推測脂聯素可能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相關。
Ouchi等人于2000年進行的體外試驗顯示,脂聯素顯著抑制了TNF-α誘導的單核細胞對動脈內皮細胞的黏附作用,抑制了內皮細胞中黏附分子的表達,并且具有劑量依賴性,從而減輕內皮細胞的炎癥反應。其中部分是通過環磷酸腺苷(cAMP)依賴的調節核因子κB的信號傳導途徑而發揮作用的。Shimabukuro等人于2003年在受損傷的血管壁內皮中檢測到脂聯素,而在未損傷的血管壁上則無脂聯素表達。Chen等于2006年研究發現在人的胎盤組織中,脂聯素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表達,主要在合體滋養層中表達。放射免疫分析顯示胎盤在體外培養基可分泌脂聯素。因此推測胎盤是妊娠期母體血清中脂聯素的重要來源。Wang等人[4]采用ELISA法測定血APN濃度,發現患者的APN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檢測了脂聯素中兩個單核苷酸多態性+45T>G(rs2241766)和+276G>T(rs1501299)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單倍型的頻率。他們發現SNP+276 TT基因型與防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顯著相關,而G基因型的作用則相反。與對照組相比,SNP+276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分布有顯著差異。揭示了兩個單核苷酸多態性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脂質代謝紊亂之間的關聯。
本研究采用ELISA法檢測研究對象的血清脂聯素的濃度,妊娠期高血壓組患者的血清脂聯素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輕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血清脂聯素水平(7.68±1.16μg/mL)和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血清脂聯素水平(5.27±1.35μg/m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發現患者血清脂聯素濃度與TC、TG、LDL和HDL的升降均顯著相關(P<0.05)。韓乃枝[5]的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重度子癇前期組孕婦的血清脂聯素水平低于輕度子癇前期組。但Ramsay等在2003年研究發現正常人妊娠時血漿脂聯素濃度沒有升高,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孕婦血清中脂聯素的水平并不降低,反而異常升高,他認為此種現象可能是通過促進脂肪的利用而減輕內皮損傷的生理反應,或是繼發于過度的非特異性的脂肪細胞的脂解作用。沈永紅等人[6]也發現重度子癇前期組血清脂聯素和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1(sFlt-1)水平均明顯高于輕度子癇前期組和健康對照組,提示脂聯素和sFlt-1可作為子癇前期的預測指標。脂聯素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中的具體作用有待于進一步闡明。
綜上所述,chemerin及脂聯素的表達都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理過程密切相關,然而分娩后兩種因子的表達是否仍高于正常分娩的產婦,以及通過何種機制導致疾病的發生,與患者遠期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本實驗的不足在于研究例數有限,沒有對產婦和新生兒進行長期的隨訪。且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多種因子參與了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單純研究chemerin及脂聯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綜合其他因素,開展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會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早期預防和診斷、治療提供充分的理論和臨床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