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張 丹,王 琳,云 震,宦海燕
(徐州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6)
ICU危急重癥者,在搶救中通常會設立人工氣道,確保呼吸通暢。但當呼吸道失水過多,抵御能力減弱,管腔內(nèi)分泌物失水后,會增加痰液粘稠度,最終形成痰痂。痰痂處理不及時,會阻塞氣道,產(chǎn)生不良后果;對此,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針對于護理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意義重大。
將38例ICU人工氣道內(nèi)痰痂者,當作研究對象,病人及家屬簽署了書面知情書。按護理方式差異,分組各19例;對照組9例女性,10例男性;年齡平均55.3±3.6歲。研究組11例男性,8例女性;平均年齡56.5±4.1歲。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病人,施以常規(guī)護理,如下所示;①心理護理:患者出現(xiàn)胸悶癥狀,但痰痂形成不確定,應當加強心理干預,以及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疾病、治療、健康等知識掌握度,糾正其錯誤治療觀念、態(tài)度,緩解負面心理、消極情緒,防止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情況的出現(xiàn),提高治療配合度,護理依從性。穩(wěn)定病情后,規(guī)范執(zhí)行醫(yī)囑,確保治療順利展開。②生命體征觀察:密切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與呼吸通暢性等指標,準備好簡易呼吸器、氣管插管、呼吸機等急救設施,對出現(xiàn)呼吸困難表現(xiàn)者,及時通過醫(yī)生。③病房環(huán)境干預:保持病房整潔、清新,溫度控制為18-24℃,濕度控制為50%-60%,每日拖地消毒2-3次,勤通風,加強紫外線照射,定期展開空氣培養(yǎng)。④水電解質糾正:監(jiān)測水電解質情況,補充充足水分,確保水攝入>1000mL/d,防止體液流失,而增加分泌物粘稠度,繼而形成痰痂,引起呼吸道感染。⑤導管護理:通氣導管固定,確保導管暢通,注意手衛(wèi)生,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研究組病人,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對APACHE Ⅱ評分>15分的患者加強重點監(jiān)護,采取針對性防范護理措施,如下所示:
1.2.1 氣道濕化護理
人工氣道設立后,正常的濕化過濾、溫化過程逐步消失,需要借助呼吸機濕化器,以糾正并維持。當護理人員缺失此方面的認識,濕化操作不規(guī)范,會導致氣道濕化不夠,分泌物水分蒸發(fā),繼而形成痰痂。對此,加強氣道濕化意義重大。要求每日氣道霧化吸入的濕化液,不得低于250mL,合理控制霧化吸入溫度(32-36℃),溫度過低直接降低濕化質量,溫度超過限定值會引起氣道燙傷。在護理中,可在氣管套管表面,覆蓋兩層濕紗布,紗布消毒且保持一定的濕度。隔4h消毒清洗1次套管,確保濕化成效的同時,減少細菌感染。施以間歇氣管滴藥,將1-2mL的2%碳酸鈉溶液,在呼氣末轉吸氣時,緩慢滴入至氣管內(nèi)。每次進行1-2h,按氣道濕化情況,合理調(diào)整用量。已形成痰痂者,需利用2%碳酸鈉溶液,稀釋并吸出痰液。必要時隔20min向氣道內(nèi)沖入適量氣道灌洗液,總用量10mL,加壓呼吸3-5min后,再進行吸痰操作。處理后繼續(xù)維持理想濕化程度,無法緩解的通氣障礙,重新開放氣道。
1.2.2 誤吸干預
患者胃腸功能異常,需通過營養(yǎng)支持,提高機體素質。但在輸注營養(yǎng)液時,因輸液泵速度、劑量未合理控制,或是營養(yǎng)液滲透壓高、疾病因素、胃腸功能等因素影響,易產(chǎn)生誤吸情況。尤其是顱內(nèi)壓增高者,鼻咽分泌物、嘔吐物未及時清理,也會引起誤吸情況,形成痰痂后會直接阻塞氣道;對此,應當在病情許可情況下,實施胃腸減壓,鼻飼法營養(yǎng)支持者,需將床頭抬高30°,營養(yǎng)支持前,需先吸痰,在營養(yǎng)液輸注后30min內(nèi),不得實施吸痰與翻身。每天4次清潔口腔、鼻腔,清理分泌物。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出現(xiàn)腹脹、嘔吐者及時處理,減少嘔吐物誤吸。氣道導管拔除時,應先清理鼻咽分泌物,再叮囑患者屏氣,并防止咳嗽,最后拔除導管。
1.2.3 消化道出血
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易損傷氣道,從而引起氣道出血,出血性的痰痂,也會引起呼吸不暢或窒息;對此,應當提前預防措施。氣管切開術、氣囊壓迫等操作,要求動作柔和,減少粘膜損傷、呼吸系統(tǒng)感染、氣道出血與痰痂形成。形成氣道出血性痰痂者,應當施以氣道灌洗,并加入6U垂體后葉素。吸痰操作時,滴入1-2d去甲腎上腺素以止血,持續(xù)吸痰與氣道濕化,僅有消除痰痂,從而改善通氣障礙。
1.2.4 技術缺陷防范
因吸痰、翻身與扣背等操作不當,未能夠有效將痰液排出,從而在氣管套管壁積聚,最終形成痰痂,將面臨著感染的風險。究其原因與護理人員技術不到位,缺乏責任意識有關;對此,要求護理人員正確掌握翻身吸痰時機與技巧,以及扣背力度與部位,確保痰液及時排出,有效避免痰痂形成。氣管切開者,翻身頻率為2h/次,舒適體位為左右側位45°,或取仰臥位,交替翻身變換體位。扣背持續(xù)3min,以空心掌沿上至下叩擊背部,沿著支氣管走向,呈樹枝狀,扣拍肺門處,叮囑深呼吸、咳嗽促使痰液排出。吸痰不當引起深部痰液未及時排出,應當合理控制吸痰時機與技巧。吸痰時機:氣道壓升高、呼吸機高壓警報、血氧飽和度降低、出現(xiàn)痰鳴音時可吸痰。吸痰技巧:有效刺激呼吸道粘膜,將呼吸道深部痰液咳至大氣道內(nèi),合理控制吸痰負壓時間、吸引壓力,同時動作輕柔。作為護理人員,應當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加強經(jīng)驗總結,掌握準確操作技能的同時,認真對待每個操作環(huán)節(jié),準確判斷護理時機與技巧,確保護理操作到位。
篩選形成痰痂的危險因素,記錄兩組ICU治療情況,與并發(fā)癥率。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用sPss19.0軟件,P<0.05,反映組間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發(fā)現(xiàn)技術缺陷、氣道出血、誤吸、氣道濕化不足是主要危險因素,P<0.05,如表1所示。

表1 多因素分析
對照組人工氣道置管時間、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比研究組長,組間差異明顯,P<0.05,如表2所示。
表2 ICU治療情況比對(±s,d)

表2 ICU治療情況比對(±s,d)
組別 n 人工氣道置管 ICU住院 機械通氣對照組 19 11.24±1.21 20.36±3.62 13.27±2.25研究組 19 8.21±2.21 15.21±3.11 8.21±2.14 t 5.242 4.704 7.103 P 0.000 0.000 0.000
對照組人工氣道阻塞率、并發(fā)癥率,比研究組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不良反應情況(n,%)
ICU是觀察危急重癥患者的重要科室,病人病情變化快,增加了護理風險,對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水平要求較高,且護理流程相比其他科室不固定,已出現(xiàn)護理糾紛與投訴情況。尤其是建立人工氣道者,為確保輔助呼吸成效,也增加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依賴性。同時人工氣道治療中,形成痰痂將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也是影響病情康復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嚴重者會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與窒息不良事件[1-2]。
護理干預是預防減少人工氣道形成痰痂必不可少的,且臨床效果顯著。根據(jù)危險因素,施以針對性護理,與循證護理干預模式靠攏,確保了護理有效性。護理干預減少了ICU住院時間,以及人工氣道置管、輔助通氣時間,并發(fā)癥率、氣道阻塞率降低,患者舒適度、滿意度隨之提高,不僅利于患者康復,更利于新型互換關系的構建。ICU護理糾紛與投訴率降低,利于護理人員職責理念的轉變,人工氣道痰痂形成的預防性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操作規(guī)范性,得到持續(xù)性改進,更利于醫(yī)療水平與服務理念的優(yōu)化[3]。
綜上所述,有效護理干預,能夠促使護理人員主動規(guī)避技術缺陷、氣道出血等痰痂形成危險因素,對于預防減少痰痂形成、并發(fā)癥、人工氣道阻塞等不良事件有著現(xiàn)實指導意義;對此,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