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靜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醫療部內科,湖南 長沙 410008)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臨床實踐表明[1-3],高血壓是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及冠心病、腦卒中的誘因,且嚴重的高血壓患者常合并基礎疾病,增加了病情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因此,有效控制血壓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臨床護理路徑是臨床路徑的一部分,是在臨床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套標準化的治療護理流程,具有連續、規律、科學、高效等顯著特點,可以讓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標準化的模式來接受治療護理。臨床護理路徑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被廣泛應用,并取得顯著效果[4]。本文選擇接診的15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評價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診的154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7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5]診斷標準;年齡≥60歲;24h尿微量白蛋白(24h ALB)>30mg/24h者;知情并同意本項研究者。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腫瘤晚期者。對照組:男49例,女28例;平均年齡(65.26±3.61)歲;病程2~8年,平均(3.26±0.72)年;合并基礎?。汗谛牟?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1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初中21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31例。觀察組:男50例,女27例;平均年齡(64.87±3.75)歲;病程1~9年,平均(3.42±0.64)歲;合并基礎?。汗谛牟?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1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初中20例,高中19例,大專及以上3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血壓監測、飲食指導及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
1.2.1 第一階段(入院第1—2天):1.1責任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紹相關醫護人員;介紹病區環境、設施設備的使用,讓患者消除陌生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配合治療打下基礎。1.2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對高血壓疾病知識的認識情況,尤其是對高血壓藥物治療的認知度;向患者發放我科印制的高血壓健康教育宣傳冊,使患者明確高血壓是一種終身性疾病,規律用藥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手段;發藥時向患者詳細介紹藥物治療方案,特別強調藥物名稱、作用、注意事項等。1.3入院8小時內,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營養情況、壓瘡風險、跌倒風險、深靜脈血栓風險,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的宣教和護理。1.4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特別是對生活自理能力中重度依賴的患者,責任護士要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1.5合理安排患者的各項檢查,保證患者的檢查和治療合理有效的進行。
1.2.2 第二階段(入院3—5天):2.1繼續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心理護理。2.2飲食宣教,囑患者低鹽低脂飲食,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2.3責任護士對患者的疾病知識和用藥知識進行評價,用teachback的方式了解患者對疾病及藥物的認知度,并再次強調遵醫囑規律用藥的重要性。2.4當患者血壓波動或病情出現變化時,改變治療方案前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告知患者。增減藥物時,告知患者藥物的名稱、作用、服用劑量、注意事項等。2.5繼續合理安排各項檢查。
1.2.3 第三階段(入院第六天,出院當日):3.1協助患者及家屬辦理出院手續。3.2做好出院宣教:向患者發放用藥指導手冊,手冊內容包括藥物名稱、服用劑量、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內容;針對老年患者記憶力減退的特點,建議患者設置鬧鐘提醒自己服藥,并囑托家屬提醒和監督患者用藥。3.3囑患者在家監測血壓并記錄。3.4囑患者調解好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低鹽低脂飲食,適度運動。3.5囑患者1個月后,來院復查,對臨床指標進行監測并對患者血壓監測、遵醫用藥、飲食控制和情緒調節等項目進行評分,評價患者自我管理效果。
①臨床指標:舒張壓(DBP)、收縮壓(SBP)、24h ALB。②自我管理效果:采用高血壓病人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價患者自我管理效果,包括血壓監測、遵醫用藥、飲食控制和情緒調節等內容。
應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SBP、DBP和24h AL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SBP、DBP和24h ALB均下降,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s)
分組 例數 SBP(mmHg) DBP(mmHg) 24h ALB(mg/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77 150.23±3.58 135.26±6.12 90.32±7.48 86.03±8.21 51.28±1.27 40.13±3.10觀察組 77 149.87±3.94 121.42±5.48 89.72±7.61 78.41±7.85 50.15±1.29 20.14±2.87 t值 0.593 14.784 0.493 5.887 5.478 41.522 P值 0.554 0.000 0.622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血壓監測、遵義用藥、飲食控制及情緒調節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自我管理效果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自我管理效果對比 [n(%)]
高血壓是一種終身性疾病,在傳統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臨床護理路徑是以病人為中心,依據循證醫學及《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6]制訂的一整套醫療護理整體工作計劃,有針對性引導糾正患者錯誤觀念和思想,提升高血壓治療和護理管理,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和治療效果,規范護理行為。為評價護理臨床路徑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擇接診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
對比常規護理和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患者護理前后的臨床指標,結果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患者護理后的SBP、DBP和24h ALB均下降,且均低于常規護理患者。提示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指標。同時,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患者出院1個月后的血壓監測、遵醫用藥、飲食控制及情緒調節比例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患者,證明臨床護理路徑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果方面也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探究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作為一種標準化的治療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路徑在護理過程中,會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反復強調規律用藥的重要性、反復講解藥物治療知識。這些措施對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普遍存在的記憶力減退、高血壓疾病知識不足、自我保健意識較差等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有效強化患者遵醫行為,從而提升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效果。本結果符合臨床實踐和類似文獻報道[7-8]。
總之,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改善其臨床指標,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