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梅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骨科,江蘇 南京 210006)
當前,對于股骨頸骨折主要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時治療,臨床效果較好。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手術難受性較差,且術后需極易出現假體松動、感染、脫位等不良現象[1],因此有效的護理也尤為重要。此次研究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從本院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接收的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在60-81歲之間),均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采用擲骰子的方式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9例。觀察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61-79歲,平均(66.34±2.37)歲;包括12例交通事故傷,10例摔倒傷,7例高處墜落傷;骨折類型:13例頭下型骨折,8例頸中型骨折,4例基底型骨折,4例頭頸型骨折。對照組男20例,女9例;年齡60-81歲,平均(63.45±2.56)歲;包括11例交通事故傷,14例摔倒傷,4例高處墜落傷;骨折類型:12例頭下型骨折,9例頸中型骨折,4例基底型骨折,4例頭頸型骨折。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取患者健側臥位,常規麻醉,手術切口位于髖關節外側,分離組織使骨折部位和關節囊得以暴露,手術視野內有股骨頸,取出股骨頭測量大小,清除髖臼中的殘存軟組織,接著在小粗隆上進行截骨(長約1cm),擴髓并復位粗隆骨塊,為患者選取適合的假體規格及類型,置入人工股骨頭。
1.2.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監測生命體征,并發癥預防等。觀察組采取針對性護理,主要包括:(1)心理護理:患者在手術過后擔憂自己的身體狀況,存在焦慮和恐懼的情緒,由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給予患者充分尊重,語言溫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2]。同時,術后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患者往往失去信心,產生煩躁感,由護理人員針對患者情況為其制定康復計劃,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2)健康教育:向患者說明關于髖關節損傷的發病機制,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有一定了解,積極配合護理工作。(3)運動護理:為使患者術后關節盡快恢復功能,功能性鍛煉就極為關鍵。告知患者采取快、慢步交替行走或者做慢下蹲運動,并遵循先輕后重、先快后慢的運動原則。(4)環境護理: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做好病房打掃,保持合理的室內濕度與溫度,提高患者治療的舒適度。
(1)觀察兩組患者的恢復效果,治愈:患者可正常行走,關節無疼痛感;有效:患者可緩慢行走,關節有輕微疼痛感;無效:患者行走嚴重受限,關節疼痛感嚴重。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2)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本次試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
觀察組中有2例并發癥(1例尿路感染,1例傷口感染),發生率為6.90%;對照組中有9例并發癥(2例尿路感染,3例傷口感染,1例深靜脈血栓,2例假體脫出,1例墜積性肺炎),發生率為31.03%,觀察組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頸骨折嚴重困擾著老年患者的生活,發病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周圍的肌肉群發生退變,加之老年人普遍患有骨質疏松,由于受到外傷或者反應遲緩引發股骨頸斷裂[3]。髖關節置換術是該病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雖然治療效果良好,但是卻極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影響患者康復。此次研究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對患者實施運動護理可促進患者康復;對患者實施環境護理提高其治療的舒適度。通過上述這些護理,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預防術后并發癥[4-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為96.55%,相較于對照組的72.41%而言差異顯著,同時觀察組中6.90%的患者出現并發癥,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1.0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老年性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全面的、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促進治療效果顯著提升,減少并發癥出現,對患者康復有重要意義。在接下來的護理中還應注重提升護理質量,加速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