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燕
(武漢市黃陂區人民醫院,湖北 武漢 430030)
當前關于心臟支架植入術的臨床治療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具有創傷小與療程短等特點,已受到大部分主治醫師與患者的關注。但同時由于人們只關注于該術對于患者治療所帶來的益處,在對相應藥物預防患者再次出現狹窄或血栓關注的同時,關于行該術前后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的發生嚴重忽略[1-2]。對于上述狀況,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其心理護理所應用的效果,本文主要以我院收治的60例行心臟支架植入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行心臟支架植入術的60例患者,采用單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16例,年齡為35-76歲、平均年齡為(55.56±8.67)歲,其中12例穩定性心絞痛、9例不穩定性心絞痛與9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觀察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12例,年齡為34-77歲、平均年齡為(56.39±9.31)歲,其中10例穩定性心絞痛、8例不穩定性心絞痛與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可比性(P>0.05),無統計學意義。
其中予以對照組患者包括健康宣教與生命體征檢測等相應的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予以心理護理的干預。其具體步驟包括:
①術前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保持積極、熱情的態度與患者首先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并盡最大努力獲得患者的信任感,為其講解相應的健康知識,以及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并向患者列舉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強其對于治療的信心。
②術中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其心理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在此情況下醫護人員不僅要對患者予以時刻的監護,并對其不安的情緒予以相應的撫慰。利用語言交流轉移患者的注意例,降低患者對手術所產生的恐懼感。
③術后心理護理:在患者手術后,醫護人員應對其各項生命體征予以密切監測。若發現異常現象應及時向主治醫師告知。大部分患者在醒后均擔心其手術的效果,因此醫護人員應耐心的向患者進行講解消除患者的疑慮[3-4]。并對于發生其它并發癥或不良反應時,應指導患者以正面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的狀況,以及治療期間的依從性。關于患者焦慮與抑郁狀況評分主要采用相應量表進行調查評估。
在對兩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治療后,其觀察組焦慮與抑郁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詳見下(表1);同時治療期間良好配合患者比例,觀察組為26(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17(56.67%)。比較結果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n) 焦慮量表評分 抑郁量表評分對照組 30 54.26±10.31 56.24±9.56觀察組 30 44.43±5.34 45.42±4.46 t/4.637 5.618 P/P<0.05 P<0.05
作為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臟的每一次收縮主要是將氧氣與營養物質輸送至身體各個部位,為其周身的各個組織與細胞代謝提供所需[5]。在當前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與飲食習慣的改變,當前臨床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處于逐漸上升的態勢,同時冠心病也是危及人們生命健康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當前對于該癥的治療主要是以采用支架植入術的方式挽救該癥患者的生命,從而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當前新型醫療技術的發展,由于該術屬于創傷性手術,大部分患者產生恐懼、焦慮或抑郁心理的發生,因此關于心理護理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心理護理的方式主要是以醫護人員對患者心理及情緒的變化予以及時的掌握,并結合患者的自身情況對其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從而幫助患者消除焦慮、抑郁與煩躁等不良情緒的發生,并予以患者相應的鼓勵,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最后醫護人員應對于手術治療做好充足的準備,并定期對病房進行打掃,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對兩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治療后,其觀察組焦慮與抑郁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治療期間良好配合患者比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結果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關于臨床相應心理護理方式的應用,可有效改善行心臟支架植入術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其焦慮與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發生可予以明顯的降低與消除,從而使患者治療期間的依從性顯著提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