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張曉芳,朱丹芳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200)
糖尿病屬于慢性內分泌疾病,目前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發病機制復雜,患者需通過長期服藥控制疾病進展,在此過程中會對患者的肝、腎等器官產生影響[1]。現階段,由于缺乏根治方法,加上在治療過程中缺乏理性護理導致臨床療效并不理想。因此,在臨床上為該類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服務,旨在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穩定患者病情[2]。本次研究分析循證護理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療效及依從性的改善作用,詳細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01月-2019年02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76例,按護理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32~85歲,平均(62.14±5.21)歲;平均病程(8.34±1.24)年。觀察組41例中男31例、女10例;年齡37~83歲,平均(61.22±5.66)歲;平均病程(8.52±1.33)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予以健康教育,耐心回復患者疑問。觀察組開展循證護理,具體內容包括如下:(1)循證支持:護理人員主動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態,對患者營養、心理等方面展開評估。為患者制定符合科學的循證護理方案。(2)循證護理實施:詳細內容細分如下①抗結核藥物治療護理:治療前詳細為患者介紹藥物作用、治療方法以及相關護理措施,讓患者有一個心理準備,避免患者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后引起的緊張、焦慮等情緒。②實施糖尿病檢測:院內由護理人員負責檢測并記錄,出院前指導患者學會檢測血糖,并將血糖水平紀錄登記冊上,有利于醫護人員及時發現血糖異常狀態,以便適時調整治療和護理方案。③強化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認識到遵醫囑對康復的重要性,發揮監督作用,并利用家庭這一社會支持系統,必要時予以心理指導,并做好復檢隨訪相關工作。
(1)治療依從性:主要對患者醫囑服藥、飲食調理、體育鍛煉以及堅持治療四項展開評估,評分越高表示患者依從性越好。(2)臨床療效:顯效:經痰檢結果顯示核桿菌轉陰、血糖水平回歸至正常范圍。有效:痰檢結果顯示核桿菌轉陰、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圍。無效:癥狀無改變且各項檢查結果無變化。
采取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觀察組治療顯效、有效與無效例數分別為18例、17例、6例,臨床總有療效為85.37%(35/41);對照組依次為7例、15例和13例,總有療效為62.86%(22/3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x2=5.102,P=0.024)。
觀察組在醫囑服藥、飲食調理、康復鍛煉以及堅持治療方面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依從性情況比較[n,%]
肺結核是由于肺結核分支桿菌引發的肺部疾病,具有傳染性、長期性特點,增加治療難度。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點的代謝性疾病,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機制復雜,患者需長期服藥抑制疾病進展[3]。治療依從性指患者行為及治療與健康保持一致的程度,涉及內容較多。研究表明,肺結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普遍較差,嚴重降低臨床療效,導致病情反復。因此,臨床上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取得顯著效果。相關研究提示[4],循證護理有利于提升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循證護理是受到循證醫學思想影響而產生的護理理念,與循證醫學一致,循證護理核心也是采取當下最新、最佳及最可靠和有價值的科學研究結果作為證據,結合護理人員臨床工作經驗及專業技能,將三者結合,提出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為患者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護理計劃,目的在于達到最佳護理效果[5]。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服藥、飲食等方面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循證護理強調尋找護理理論支持,護理人員主動尋找護理問題所在,并結合相關資料以及自身工作經驗,為患者制定符合實際的護理方案,為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促使護理方案效果最大化。此外,循證護理中注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督促寒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和服藥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可維持治療連續性,對控制疾病具有積極意義[6]。與此同時,實強化心理護理,要求護理人員主動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叮囑患者的主要照顧者注意觀察患者情緒,多使用鼓勵性語言與患者交流,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從而有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將循證護理用于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中,對提高患者依從性及干預效果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穩定病情,保護患者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