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周丹玲
(臺山市人民醫院,廣東 江門 529200)
下肢骨折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老年患者受到自身身體條件的影響,恢復時間往往較慢,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做好臥床起康復護理工作,對患者預后意義重大。本研究選取50例符合研究條件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臥床期康復護理進行分析和總結,詳細內容如下。
選取5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選患者均滿足護理操作指征[1],患者本人意識清晰,能夠配合臨床工作,家屬對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知情。根據護理方法分組,觀察組(n=25)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65-82歲,平均年齡(74.96±3.58)歲。致病原因:交通傷10例,高處墜傷6例,砸傷6例,其他3例。對照組(n=25)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4.58±3.66)歲。致病原因:交通傷12例,高處墜傷5例,砸傷5例,其他3例。所選病例均通過相關檢查確定病情,研究內容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審查,納入自愿且入院時無嚴重并發癥者。2組臨床基線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一般護理干預,結合患者手術情況,給予其對癥護理,滿足患者基本治療需要。觀察組患者給予臥床期優質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心理疏導:下肢骨折往往合并強烈痛感,且患者下肢活動功能受到影響,對老年患者造成嚴重心理負擔。為此,護理人員與老年患者積極溝通,針對病情加以解釋,做好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心理應對能力,緩解不良情緒,改善心理問題。②病情監控:臥床期患者血壓變化比較大,護理人員做好巡查工作,定時對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進行測定,指導患者分散注意力,緩解疼痛。做好記錄,防止出現失血性休克癥狀,滿足患者臥床期間護理需要。③并發癥護理:老年骨折患者臥床期容易出現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合并癥,嚴重威脅到患者正常恢復。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及時變化體位,避免一個位置長期受壓,告知家屬每天為患者擦拭身體,防止壓瘡形成。做好呼吸道護理,指導患者正確咳嗽,防止痰液阻塞呼吸系統。④康復訓練:未臥床期患者開展早期被動康復訓練,指導床上活動方法。借助關節鍛煉器材,為患者做好關節被動活動,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導患者開展足趾、踝關節屈伸訓練,每天3-4次,每次時間控制在20min左右,以患者實際耐受性為主,避免超負荷鍛煉。協助患者做牽引,抬高臀部,堅持不住時方能落下,提高患者腰臀支撐力,為下肢功能恢復提供更多幫助。
對比2組患者疼痛評分、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做好詳細記錄。其中,疼痛評分采用VAS量表判定,取分范圍0-10分,0分表示無痛感,10分表示痛感最強烈[2]。
采用sPss16.0軟件,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值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值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值檢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對比(±s)

表1 2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對比(±s)
組別 例數(n) 骨折愈合時間(周) 住院時間(d) 疼痛評分觀察組 25 10.63±1.02 9.36±1.12 3.25±0.63對照組 25 12.65±2.58 12.47±2.75 5.89±1.92 t值 —— 6.521 8.527 5.638 P值 —— 0.000 0.000 0.000
老年人群骨質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不僅容易誘發骨折,同時骨折愈合時間也往往比青壯年長,且比較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對老年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下肢骨折是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往往需要長期臥床,合理、科學、有效的康復護理,能夠強化患者關節功能,促進骨折愈合[3]。臥床期康復護理提倡盡早為患者開展護理服務,在做好心理疏導和病情監控的前提下,切實關注患者并發癥情況,并給予對癥護理,降低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幾率,為患者預后夯實基礎。此外,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做好臥床期康復訓練,能夠最大程度強化患者下肢功能,促進病情恢復及骨折愈合。也就是說,在執行康復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用更加科學的方法,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可使臨床護理服務更具針對性,從而為患者提供個體化健康服務。張霞[4]對下肢骨折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有效降低并發癥,提高患者預后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優質護理組患者疼痛評分、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與權威文獻報道結果基本相同,說明優質康復護理能夠改善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質量,充分證實臥床期優質康復護理的臨床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以患者為核心,不斷優化臥床期康復護理服務,臨床效果明顯,在降低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愈合時間、緩解術后疼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臨床應用優勢顯著,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