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朝鳳
(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 2018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可發展為肝癌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由于該疾病為慢性疾病,目前臨床上暫無較為明確的根治該疾病的方法,往往需要通過長期的抗病毒感染、增強患者的免疫調節機制等方法來控制疾病進展,幫助患者提高生存質量,而良好的護理管理又是促使這些治療方法發揮最大效用的重要保證[1],故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護理管理的效果,現將研究情況整理報道如下:
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抽選80例納入本次實驗,根據病歷單雙號分為常規組40例(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和優質組40例(接受優質護理管理),兩組男女比例分別為28:12、27:13,年齡均值分別為(52.88±3.92)歲、(52.77±3.85)歲,病程均值分別為(8.73±2.36)年、(8.79±2.41)年。組間患者的各項基本信息差異經檢驗顯示P>0.05,有可比性。
常規組40例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包括做好血液、體液隔離工作,指導患者注意休息、合理飲食,做好對患者的惡心、嘔吐、黃疸、瘙癢、發熱、疼痛等臨床癥狀的護理,以及做好常規健康宣教等;優質組40例接受優質護理管理,措施如下:(1)強化對護理人員的管理 一方面要通過培訓、學習和考核來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完善管理制度來督促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護理流程和標準來開展護理工作,同時還要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強調護理素質的重要性;(2)完善健康宣教 根據患者的文化背景、家庭情況等選擇合適的宣教方式對患者實施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以便提高患者的配合度;(3)增加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幫助其樹立信心,并在日常護理中獲取患者的信任,以便能夠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從而能夠及時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4)增加用藥干預指導 護理人員不僅要告知患者藥物的用法用量,還要向患者介紹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詳細向患者介紹用藥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可能會出現的不適,并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對依從性較差者要增加督促頻次,設置用藥提醒標識。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管理前后肝功能情況以及生活質量,肝功能通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進行評價[2],生活質量通過生活質量量表(QOL)進行評價,共100分,生活質量與分數呈正相關。
護理前兩組ALT、AST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優質組ALT、AST水平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肝功能比較(±s)

表1 肝功能比較(±s)
AST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優質組(n=40) 124.34±17.47 45.60±12.51 114.35±17.77 50.40±9.47常規組(n=40) 125.40±17.36 87.50±14.77 113.41±17.54 77.63±12.97 t組別 ALT 0.272 13.691 0.238 10.724 P 0.786 0.000 0.812 0.000
優質組生活質量評分(82.59±3.54)分高于常規組的(74.77±4.67)分,(t=8.440,P=0.000)。
目前臨床上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還需要通過藥物來進行長期控制,而在漫長的治療期間,患者受病痛的折磨難免會產生焦慮、煩躁等負性心理,這些負性心理不僅會直接對疾病的恢復產生影響,而且會通過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來見解影響疾病的恢復[3],因此在患者接受藥物等相關治療的同時還要輔以良好的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肝功能的恢復和生存質量的提高。
本文通過研究發現,護理后優質組ALT、AST水平均低于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82.59±3.54)分則高于常規組的(74.77±4.67)分,(P<0.05)。提示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對改善患者肝功能和生存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與陳陽觀點一致[4]。考慮是因為優質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注重患者的需求,并注重護理的整體性、全面性和護理工作中的細節性問題,從而可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如在本研究的優質組中,我們就從強化對護理人員的管理、完善健康宣教、增加心理護理以及增加用藥干預指導等多方面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提供了更為全面、細致的護理服務,從而避免了各種不良因素對患者疾病恢復的影響,進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以優質護理模式為指導,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可以促進患者肝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