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要:現通過實地走訪,以發放問卷的形式對江蘇省農村老年人福利水平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下江蘇省農民福利現有情況,發現農民福利水平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縮小收入差距、提升專業技能、完善養老模式等幾方面建議,進而提升江蘇省農民福利。
關鍵詞:鄉村振興;江蘇省;農民福利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3-0042-02
一、引言
黨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改善民生,不斷提高農民福利水平。至2017年我國居民幸福小康指數達84.7分,相比2016年提高2.8分,是繼“十二五”規劃后達到的最高漲幅。由此可見,國民幸福感在不斷提升,而江蘇省農民福利也發生著變化。農民福利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子女占據較大比重。在農村,“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植人心(耿德偉,2013),認為子女越多,生活越是有所保障(Angeles,2010)。但是,研究表明,子女數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張欣,2017)。生育子女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養孩子的成本,隨著成本的增加,居民會減少生育子女的數量(Schultz,2001)。在子女成長的不同階段,家庭消費需求也會發生變化(陳沖,2011),居民福利水平也會隨之變化。
現通過梳理相關福利文獻,發現學者很少會深入研究家庭子女數量對農民福利的影響,而對子女數量與收入差距的共同作用對農民福利影響的研究更是鮮有。因此,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江蘇省農民福利的現有水平進行研究分析,并對增進農民福利提出相關政策建議,這不僅可以為以后的工作者提供第一手資料,也為后續工作者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二、發展現狀
(一)江蘇省農民福利水平狀況
農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此次調研過程中以“生活是否幸福”來衡量農民整體福利狀況,在108位調查對象中,覺得自己目前非常不幸福、比較不幸福的人較少,約占3.08%,約有18.46%的農村居民對目前生活狀況說不上幸福不幸福,而超過一半以上的人覺得自己目前還是比較幸福的,約占70.77%,有7.69%的居民覺得自己非常幸福。總的來說,江蘇省農村居民福利水平整體狀況還是比較樂觀的。
■
由表1可知,子女數量(卡方=32.324,p 值=0.001)的卡方檢驗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家庭子女數量的多少會影響農村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進而影響農民福利。
(二)江蘇省各市農民福利水平狀況
在實地訪查的六大市中,蘇南地區居民自我評價幸福感是最低的,認為自己比較幸福或非常幸福的人數約占80%,這可能與其競爭壓力大有關。而蘇北地區自我評價幸福感稍高一些,約83.33%的居民總體上是滿意現在的生活水平的,經濟條件的限制,蘇北人民的福利水平要求也不高,所以更容易得到滿足。相比較蘇南、蘇北而言,蘇中地區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最高,滿意目前生活狀態的居民人數已達到85%,蘇中地處中間,相對與收入,居民可能更加關注居住環境的舒適程度、身體健康的好壞。
三、實證分析
(一)江蘇省農民福利分析
由表2可知,在不同模型設定下,農村居民福利水平大小不一樣,雖然人均收入能夠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感,但影響不顯著,而子女數量在1%水平下對農村居民福利水平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即子女數量越多,農村居民主觀幸福感越高,主觀認為自身福利水平隨之提高,這與孟子“多子多福”的生育思想相符。
將人均收入、子女數量一同納入分析,由表2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模型3中農村居民福利水平受人均收入影響的變化比模型1更小。相對于家庭物質層面而言,農村居民更注重情感上的慰藉,當情感慰藉得到滿足時,收入才能成為江蘇農村居民追求的目標,這和表2結果中模型3的實證結果一致。
(二)不同地區的農民福利分析
模型1、模型2、模型3是對蘇南地區農民福利進行分析,模型4、模型5、模型6是對蘇中地區農民福利進行分析,而模型7、模型8、模型9則是對蘇北地區農民福利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由表3可知,在蘇南地區農民幸福感與收入之間呈正向關系,農民福利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只是效果不太顯著,蘇南地區農民相對而言整體比較富裕,能夠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從實證分析結果中可以發現,子女數量在10%水平上顯著提升農民幸福感,進而提高農民的福利水平。蘇南地區大部分家庭傳統觀念淡化,平均每個家庭撫養一個子女,重男輕女現象較少。將收入水平、子女數量一同納入分析,可以發現收入、子女與農民福利水平之間都是正相關關系,但是影響都不顯著,說明對于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農民而言,其對福利的要求可能更偏向教育福利、福利設施等方面。
同時,可以發現在蘇中地區農民幸福感與收入呈正向關系,相對蘇南地區,蘇中農民收入水平較低,但其追求的福利水平也較低。子女數量在5%水平上顯著促進農民福利水平的提高,蘇中農民思想沒有蘇南農民思想先進,子女的多少對其福利水平還是有較大影響。將收入水平、子女數量一同納入分析,可以發現收入、子女與農民福利水平之間都是正相關關系,且收入對福利水平的影響變得顯著,在10%水平上顯著。這意味著考慮到子女數量,農民要面臨撫養子女的生活壓力,這時收入相對而言顯得更為重要。
而蘇北地區收入在10%水平上能夠顯著提高農民福利水平,相對蘇南、蘇中地區,蘇北地區經濟較為落后,醫療教育資源相對較為稀缺,市場價格比較高,低收入居民家庭難以獲得這些醫療和教育資源,從而使他們福利水平受到損害。因此,收入對蘇北地區農民的福利水平起到很大作用。此外,子女數量在1%水平上顯著提升農民幸福感,蘇北地區重男輕女思想依然存在的,養兒防老,子女越多,居民福利水平越高,這與實證分析結果一致。將收入水平、子女數量一同納入分析,發現收入與農民福利水平之間依然是正相關關系,但是子女數量與居民福利水平呈負相關關系。子女數量越多,家庭經濟壓力相對就越大,福利水平自然較低,為了能夠維持物質生活水平,人們忙于打工,追求高收入。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現利用江蘇省實地調研數據得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整體來看,江蘇省農民福利受收入影響不大,但子女數量對農民福利有顯著影響,且在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影響各異,江蘇省農民福利水平依然存在上升區間。第二,蘇北地區農民福利受收入影響最大,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夠縮減與蘇南、蘇中地區的差距,改善農戶家庭福利水平。第三,子女數量對農民福利能夠產生正向影響,且影響效果隨著蘇北、蘇中、蘇南依次遞減。但是將收入水平納入分析,發現收入對居民福利水平的影響更為重要。
(二)建議
首先,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縮小收入差距。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的發展具有一定梯度性,充分利用蘇南地區雄厚的經濟基礎,利用先富帶動后富,讓渡部分市場給蘇中、蘇北地區,提高蘇北人民的工資性收入,縮小蘇南、蘇北農民的收入差距,進而促進農民福利水平的提升。其次,加大就業培訓力度,提升專業技能。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從事非農領域工作的農民的福利滿意度更好。因此,政府應當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定期組織規模化農戶進行農田技術培訓,增強農民的理論知識,提升農業種植專業技能。最后,培養服務人才,完善養老模式。農村人受觀念的限制,對于社會養老比較排斥。政府可以發展互助養老模式,在原村鎮建立集體住所,自愿入住,通過老年人之間的互幫互助,為他們提供需要的養老服務,滿足農民“戀土情結”,不改變其對土地的本質需求和對原生家庭的依賴。
參考文獻:
[1] Angeles Luis. Childre and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0(4):523-538.
[2] 陳 沖.人口結構變動與農村居民消費——基于生命周期假說理論[J].農業技術經濟,2011(4):25-32.
[3] 張 欣.子女數量、子女社會經濟地位對中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