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 要:在當今國內各個高等院校內,開設合唱指揮課程的院校比較多。合唱指揮課程也是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因其集創作、演唱、指揮、和聲、曲式分析等能力于一身,是一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從這一點充分說明這一課程的重要性,對當今新時期新時代的人才需要有著很高的應和性。但在目前全國各個藝術高校針對合唱指揮這門課程,課程教授的研究和分析還是很少。在傳統高校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使得高校合唱指揮教學課程的設置,教學模式及教材建設上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高校;合唱指揮
1我國高等院校合唱指揮課程的現狀分析
首先,目前我國各個藝術院校雖然已經開設合唱與指揮課程,但是對學生的教學重視度還是不夠。有很多院校教師的專業性欠缺,不夠完善。依賴性過于單一,總感覺藝術生只有聲樂,器樂為其學習的根本,忽略了視唱,和聲,指揮,作曲,音樂史的重要性。然而,合唱指揮課程正是這些內容的綜合,讓學生充分提升到自己專業的新高度。很多高校在專業課時的安排上不合理,設定時間過短,教師在教學上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不負責。其次,教學內容不夠全面,形式過于單一僵化,給學生傳遞信息量少。在課程教學上內容只是單一的演唱作品,指揮作品,缺乏輔助性內容教授。在課堂教學方面一味的演唱練習作品,會讓學生缺乏求知性,不利于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指揮合唱作品。再次,有些高校把合唱和指揮設定成兩門學科,分別進行教學,二者互相獨立出來,這樣也就使得合唱和指揮缺乏互通性,在教師教學模式上看似清晰簡潔,這樣對學生來說不利于他們對合唱指揮綜合能力的提升。
2高校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
2.1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轉變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提升專業能力,在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模式上,要力求創新多采用引導式教學模式,先是讓學生們進行模仿,在模仿到一定程度之后久而久之就轉換成其自身的獨有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分組排練,參與到教學和組織排練中來,在實踐中學習鍛煉,更能夠加快提升學生能力。以排帶練也能夠提升學生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學會讀譜,正確讀譜
所謂學會讀譜,并不是讓學生認識樂譜,而是學會讀譜的方法,以及合唱總譜的讀法。在拿到一首作品時,首先要進行分析,對其中每個聲部要進行掌握,以及其中的每個聲部的難點和困難點都應清楚,且需要指揮者進行演唱,所謂演唱,不能單靠假音毫不費力地演唱,而需要指揮者以合唱隊員的形式,運用聲樂技法進行演唱。這樣才能夠找出處理音樂的感覺和難點。其次,對作品要進行細致案頭分析。這時的分析要采用音樂學的分析方式。可概括為作品背景分析和音樂本體分析。所謂音樂創作背景分析,是針對作品創作的時間、作曲家的介紹,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曲家創作的意圖等方面進行分析。而音樂本體分析則采用音樂創作技法、音樂曲式結構、和聲色彩等音樂的技法方面的分析。在分析中還可以融入對作品的情感分析,這樣可以更加直觀地讓合唱隊員融入作品中。如在俄羅斯合唱作品《在森林里的那一邊》中,筆者將其分為三類情感,一類是開荒的喜悅,另一類是麻雀偷吃亞麻的憤怒,最后是內心的無奈情感。這樣的分類融合到演唱中,可以更好地讓合唱隊員找到情感的表達。
2.3合理的指揮的設計
合唱的指揮是根據音樂的不同風格,不同特點,不同的音樂要素(速度、力度、節奏、節拍)來引導合唱隊員來演繹作品,演唱出流暢優美的歌曲。指揮是由圖示、點線、分拍、合拍以及虛拍、實拍等多種樣式構成。指揮可以分為感性指揮和理性指揮,感性指揮重視的個人情感的表達和抒發,而全然不顧合唱隊員和音樂效果。其標志性是動作夸張、浮夸、舞臺表現力強烈。理性指揮是建立在扎實的基本功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動作則以“準、省、美”為前提,不以夸張的動作、浮夸的表演來取悅觀眾。指揮的姿態要強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虛靈頂頸、眉開眼笑、下巴微收等合唱姿態,這些都是需要前期專門去訓練。再者,要對基本指揮圖示有準確熟練的掌握,以此作為知識目標進行學習。再者,在指揮設計中要考慮到呼吸與樂句指揮、不同節奏指揮、收拍與起拍、常用拍子的指揮圖式與訓練、旋律線的指揮與意義以及雙手分工組成,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指揮設計能力。
2.4加強視唱練耳的學習,對音準的整體把握
音準在合唱的演唱中至關重要,尤其是阿卡貝拉和無旋律伴奏的作品。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音準的訓練。同樣有些同學在學習和演唱中往往會出現音唱的偏低或者偏高的現象,因此,這些就需要我們去準備解決。如演唱的音偏低,有可能是因為發聲方法偏后,喉頭不穩定等原因導致的。而音高偏高也是因為演唱者對音高沒有一個很好的定位,無法認識到音準的重要性。在音準的訓練時,不要一味跟著鋼琴的聲音去走,所謂彈著鋼琴唱歌,鋼琴知識作為輔助音準的工具,而不是依賴鋼琴去完成歌唱的。再者,要加強試唱和練耳的學習,對聽音和練耳的訓練,筆者就曾發現有個別同學在指揮合唱團時,隊員演唱低了半度,卻絲毫沒有察覺到,這也是相當可怕的事情。
3高校合唱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和改進
合唱教學的曲目和教材內容是展開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針對目前高校合唱教學教材不合理、樂曲難度大等問題,合唱教學老師應該多學習新的適合普通高校學生合唱的曲目,在網絡、書籍、其他學校老師的教學課堂中尋找合適的教學資源,降低合唱曲目的難度,確保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合唱學習中,營造積極、活潑、參與性強的合唱教學氛圍,保證合唱教學的良好質量。老師在選擇合唱曲目時,需要對樂曲進行分類,確定樂曲適合同聲合唱還是混聲合唱,在展開不同合唱教學時,選擇不同的曲目,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在選擇合唱曲目時,還要考慮曲目的實用性、時代性、經典性,讓學生能夠充分體現曲目中所蘊藏的情感,確保教學曲目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被學生所喜愛、所接受。比如《黃河大合唱》《我的祖國》等蘊藏著對國家的熱愛和崇敬,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將高校的校歌作為合唱練習曲目,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此外,高校合唱教學還需要盡量體現出學校和區域特色,嘗試將當地的文化資源融入到合唱教學中。
結束語
合唱屬于多聲部音樂,是以群體歌唱為本體的表演藝術形式。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合唱是重要的內容,開展合唱教學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藝生活,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以及音樂愛好都有積極的意義。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高校提高了對合唱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積極開展合唱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王薛瑤.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的創新[J].北方音樂,2015,35(13):175.
[2]陳春麗.淺談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發展[J].音樂時空,2014(17):76.
[3]李瑞嬌.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分析[J].北方音樂,2014(0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