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牛某塊斷層發育構造復雜,同時歷經三十年的開發,區塊剩余油分布零散,因此在牛某斷塊精細地質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深化地質認識、結合開發調整、保證措施效果,進行嚴格措施論證,優化方案設計。2019年在牛某塊實施補層、排液、撈封、下泵等措施24井次,年增油1.0745×104t。其中年增油大于100t的共計17井次,措施有效率73.9%。該項目的研究應用實現了老油田牛某塊的連續三年措施增產,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并為類似區塊的措施挖潛提供研究依據。
關鍵詞:油藏工程;油氣水分布研究;潛力層追蹤;動態監測;巖性-構造油藏
1.研究背景
牛某斷塊構造上位于遼河盆地東部凹陷北部地區牛某油田北端,是一個復雜的斷裂背斜構造。含油面積7.61km2,石油地質儲量541.87×104t,可采儲量99.24×104t,標定采收率18.3%。區域自下而上分別揭露第三系沙三、沙二、沙一、東營、館陶組地層,其中沙河街和東營組為主要產油層,油層埋深1700-3200m。區塊層系內及層系間為多套油氣水組合,無統一油氣水界面,連通較差,為構造-巖性油藏。2015年通過精細構造解釋,深化地質認識,在牛某塊開展井網綜合調整,開發效果得到改善。為有效提升牛某塊的產量,2019年針對不同類型的潛力井,開展了針對性措施論證挖潛,實現了老油田牛某塊的連續三年措施增產1.1×104t左右,同時措施有效率也保持在70%左右。
2.主要做法
2.1開展區域油氣水分布研究
近兩年針對新區油井實施挖潛時,主要通過生產及錄測井資料,開展了區域油氣水分布研究,分析含油幅度、油氣界面和油水界面[1],以保證精準挖潛新區剩余油潛力,指導措施挖潛7井次,階段累增油6805.7t,累增氣918.8×104m3。例如牛26-2某井,通過完鉆井及生產資料分析,區塊為一個氣頂油環邊水油藏,含油幅度為40m。位于構造最高部位的牛25-2某、牛26-2某井處于氣頂部位(2948m),位于構造低部位的牛25-3某井對應層解釋為油層(2987m)處于油環部位;而位于構造中間部位的牛25-3某井對應層解釋為油層(2975m),分析處于油氣過度部位,因此認為該井具有挖潛潛力。根據上述認識,1月15日對牛26-3某井S2段頂部實施補層挖潛,初期5mm油嘴自噴生產,日產油47.7t,日產14851m3,階段累增油3954.6t,累增氣294.0×104m3。同時牛25-3某井于4月24日補開S2段合采,初期10mm油嘴自噴生產,日產油8.2t,日產氣22817m3,階段累增油842.1t,累增氣501.4×104m3。
2.2開展潛力層縱橫追蹤
針對構造較為落實、儲層發育認識較為清楚的區塊,在進行剩余層措施挖潛時,重點進行了潛力層的平面追蹤和縱向類比[2],以保證措施潛力充分落實,指導措施挖潛10井次,階段累增油3353.5t,累增氣37.6×104m3。例如牛33-某井位于牛某-1井區,通過測井曲線對比分析認為該井受斷層遮擋和巖性儲層發育,46、50、51、52、56號層與鄰井對應較差,同時縱向上該套層與投產層48、49號層電性、物性和油氣顯示情況相當,因此,2019年1月對該套實施補層合采,初期日產油14.8t,日產氣2274m3,階段累增油808t,累增氣5.0×104m3。
2.3開展監測資料綜合論證
為充分論證油井的可疑潛力層,以保證措施挖潛效果,2019年計劃對10口油井實施了中子壽命和碳氧比測試[3],目前全部完成,綜合開發動態分析論證指導實施措施挖潛5井次,階段累增油953.2t,累增氣67.6×104m3。例如牛29-某井于2015年12月投產,累產油1.0433×104t,累產氣1005.0×104m3。2019年進行碳氧比測試,新增弱水淹和中水淹層14.2米/5層,依據測試結果和動態綜合分析,7月12日對S1中段16、17、18、19、31、32、35號層進行補層合采。初期5mm油嘴自噴生產,日產油16.5t,日產氣9476m3,目前下泵生產日產油2.3t,日產氣1047m3,階段累增油331t,累增氣17.3×104m3。
3.應用效果
通過開展區域油氣水分布研究,潛力層縱橫追蹤和監測資料綜合論證指導措施挖潛,2019年在牛18斷塊實施各類措施24井次,年增油1.0745×104t,年增氣1002.6×104m3。其中補層挖潛共計實施14井次,措施后平均日產油10.2t,階段增油7720t,階段單井年增油551t,在挖潛措施中增油效果最好。與近兩年措施效果對比發現,2017-2019年牛某塊措施產量逐年遞增趨勢,近兩年保持在1.1×104t左右,同時措施有效率也保持在70%左右。
4.結論及建議
針對牛某塊斷層發育、構造復雜、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現狀,通過開展區域油氣水分布研究,潛力層縱橫追蹤和監測資料綜合論證指導分類針對性措施挖潛,實現了老油田牛某塊連續三年措施增油1.1×104t,確保老油田的繼續有效開發并對區塊今后措施挖潛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劉桂蘭.泌陽凹陷西部地區油氣成藏地質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
[2] 于志明.河流相儲層建筑結構研究在剩余油挖潛中的應用[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8(02)
[3] 王新光.脈沖中子全譜飽和度測井數據處理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
作者簡介:
張?。?987-),女,工程師,2010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專業,學士學位,現工作于遼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廠地質研究所,從事石油地質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