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離不開科學規劃,好的優化方案既能簡化電網結構、提高供電質量,又能節省投資費用、提高運行經濟效益,因而電網優化技術研究對電網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公司中部電網為研究對象,從優化電網結構入手,對企業電網運行的現狀和影響電網正常運行的因素進行了分析,運用電網優化技術對網絡結構進行科學改造,提高了電網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關鍵詞:優化電網結構;改造;安全可靠性
一、項目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優化電網結構是企業實現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國有煤炭企業形成了自供電網。對供電網絡進行科學規劃是保障自供電網經濟運行的基礎,要在設計環節考慮改善電網的布局和結構,從源頭上保障電網的經濟合理性。優化電網結構是煤礦企業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據有關資料統計,煤炭企業用電成本占生產總成本的15-20%,加強用電管理是煤炭企業降低成本的關鍵環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煤礦企業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必須內部挖潛,提升單位能源利用率、電網優化是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的必由之路。
二、中部電網管理的現狀與問題
中部電網以中心站為樞紐站,分別向礦區、灣子、燕溝、耿村、西風井、楊村等變電站供電。躍進2×12MW電廠處于中部供電區,作為中部電網的電源之一,在礦區站上網。中部電網的電網結構性缺陷造成供電能力不足,對主力礦井的生產造成影響;高耿線運行可靠性較低,中心變電站的負荷較低,造成躍進一電機組不能實現滿發,自備電廠的經濟效益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中部電網結構運行經濟性較差。綜合分析中部電網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負荷進行了預測,決定對西風井變電站母線區進行改造。改造后,調整中心站的運行方式,其中兩臺63MVA主變主供中部區域供電,一臺31.5MVA主變主供金裕鑄金廠負荷,I心千西安全供電容量為27MVA,II心千西安全供電容量為36MVA,II心千西可實現煤礦一用一備的要求。由I、II心千西線路為主供線路,高耿作為備用供電線路,將全部負荷轉移至中心站的供電方式,以滿足各礦的供電需求,充分滿足中部電網負荷增長的需要,且能縮短供電半徑,減少電能損耗,提高可靠性,符合設計導則規定,是中部供電網絡優化較為合理的方案。
三、中部優化改造關鍵技術
1、中部電網電磁環網相位角一致問題:通過該項目對西風井母線區進行改造,中部供電區內有可能形成與35KV環網(短時合環)的情況,根據調度規程,電網進行合環操作時,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同一系統,相位相同,電壓差在20%以內,同時也應考慮設備容量限制和繼電保護的要求。從220KV系統至35KV楊村母線未發生電壓相位角度的變化(忽略線路及變壓器阻抗的移相作用)。對各站35KV母線合環電流進行理論計算,通過近似計算的方法,取各站35KV母線最小方式下系統電抗計算,按并列運行,得到Xxt.min為最小時的最大合環電流,并校驗沖擊電流滿足繼電保護要求,滿足以上合環條件。
2、供電半徑分析:項目實施后,35KVI心千西線按6%電壓損失限制的最大輸送容量,運行方式帶耿村、西風井、楊村,按平均負荷為19200KW時,I心千西長度為5.3KM, I西村長度為3.5KM. I、II耿楊長度為6KM,計算電壓損失,經查表35KV LGJ-150單位負荷矩電壓損失百分數 為0.0330%MW-KW,35KV LGJ-120單位負荷矩電壓損失百分數 為0.0427%MW-KW,I心千西帶西風井、耿村、楊村全部負荷時,至西風井站母線電壓損失為:3.35%,I西村線帶耿村、楊村全部負荷時,至耿村站母線電壓損失為1.6%,合計為4.95%,耿楊線帶楊村站全部負荷時,電壓損失為1.5%,楊村以電壓35KV為基準,按6%電壓損失限制推算至耿村電壓應為37.2KV,中心站至耿村站35KV母線電壓降為△U%=4.5%,電壓損失百分數按4.5%計算(cos=0.9),耿村、楊村負荷總和不超過15.4MW,可以滿足要求。
3、短路電流計算分析:通過短路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改造后中部電網主供電源為110KV中心站,除中心站母線短路電流較高外,但也在合理范圍之內,中部各站35KV母線側短路電流較改造之前有所降低,均符合限值要求。
結論:在新的形勢下,煤炭企業應主動適應國家政策以及市場變化的要求,充分認識到電網優化技術在煤炭企業生產管理中的重要性,從優化網絡結構、調整運行方式、強化目標考核等方面,推動電力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企業實現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撐,更好地履行好國有大型企業應盡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