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管理不善或外部因素的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不暢,盈利能力,破產能力和債務困擾持續下降,導致重組活動不斷發生,從而促進了債務重組標準的出現。研究上市公司債務重組準則的重要意義在于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解決證券市場監管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提供重要依據。當前,中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主要問題是利用空殼資源進行“輸血”而非“造血”。報告重組比例大,盈余管理現象嚴重。有許多相關的交易和轉讓協議。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上述債務重組問題,并提出了債務重組的幾種最優解決方案,如債務償還擔保機制,建立相應的中介機構等。合理確定,應改進債務重組方法。中國上市公司的退市標準,完善公司治理,優化內部會計環境。這樣,它對資本的平穩流動和利潤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債務重組;盈余管理;關聯交易;還款機制
一、中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問題
制定和修訂中國債務重組指南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緩解企業之間的債務糾紛,同時,它從最大程度地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開始,但往往陷入兩難境地。使用時。債務重組已演變為債務人和債權人調整利潤的“利器”。具體而言,當前的中國債務重組存在三個普遍問題:
(一)使用外殼資源“輸血”而不是“造血”
許多債務重組利用上市公司的空殼資源:首先通過股權轉讓將新的投資者引入殼公司,然后大股東將其優質資產注入殼公司,改善其財務狀況。然而,即使這讓血液公司,該公司的產品質量、銷售渠道、商業模式和生產模式,等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一些基本面因素,也就是說,該公司尚未獲得真正的造血功能過去積累的巨額債務尚未根本解決。因此,雖然上市公司已經由短期虧損轉為盈利,但經過一到兩年的運營,ST和PT仍然深陷高負債的泥潭。
(二)報告制度改革比重大,在制度改革過程中盈余管理現象嚴重
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是優化資源配置,謀求發展。在當前中國企業債務重組,重組公司的很多方面重組來實現損益管理的目標通過虛假重組,使利潤,粉飾財務報表,以達到外殼或內外勾結炒作的目的在二級市場巨額利潤。
(三)存在大量的關聯方事務和大量的協議傳輸
在中國股市,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主要是由控股股東通過關聯方交易、侵占資金等非法手段造成的,給上市公司帶來了麻煩。然而,一旦上市公司因巨額債務而面臨停牌、退市的風險,大股東將通過資產置換和債務補償來緩解上市公司的債務危機。控股母公司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這種裙帶關系導致了中國企業重組中出現了嚴重的盈余管理現象。在重組過程中,以盈余管理為目的的上市公司大多是通過關聯交易來實現的。
二、中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債務重組將產生嚴重的道德風險和不利的選擇問題。運營商可以通過宣告虛假的破產或損失信息以及債務重組來獲得收益,例如減少債務規模,從而減輕運營商的工作量。因此,債務重組不能有效改善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二)從會計原則的角度分析
新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生效。首先,新準則將在上市公司中實施。對于無法償還債務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免除全部或部分債務,每股收益將大大增加,新標準還將提高大股東注入優質資產的熱情。進入上市公司。新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債務重組收入應計入當期損益。至于作為債務人的上市公司,新的債務重組標準意味著一旦債權人做出讓步,上市公司將直接記入當期收入,并計入損益表。債務重組確實有可能增加當前收益并增加每股收益。但是,這種方法反映了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會計處理的對稱性,并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標準的整合。在債務重組的定義中,新準則明確規定,只有在債務人遇到財務困難時,債務減免才能被確認為債務重組的收益。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先決條件將限制新準則的濫用,并過度承認債務重組的好處。有人認為,一些關聯方還可以通過注銷債務并同時表現良好來操縱股價并從事內幕交易。仍然是少數股東受苦。實際上有很多。這是因為,一方面,想像ST將受益于債務重組是徒勞的。上交所和深交所要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利潤,在實際會計業務中包括營業外收入,屬于非經常性損益,因此在摘帽,減星時要扣除。其次,經過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大多數證券投資者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便利投資者從債務重組計劃中識別利潤并做出合理的選擇。投資者盲目跟隨房地產并讓人們殺死房地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三)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分析
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非常清楚,可以描述如下:會計準則并不是盈余管理的自然動機,但是,會計準則本質上將是盈余管理的工具。會計準則在主觀上限制了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已成為游戲開發和開發中反會計準則的客觀反對者。
三、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政策建議
(一)建立有效的破產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債務償還機制
償債擔保機制主要包括兩種償債機制和償債擔保機制。 事前擔保機制主要包括自動履約機制、信貸配給機制、債務期限和債務資金使用、抵押擔保。 事后擔保機制主要包括自發和解、破產清算和重組。 建立有效的破產機制是償債機制有效運行的關鍵。 有效的破產機制可以實現懲罰經營者和債權人的雙重目的。 由于國有股規模龐大,虧損企業難以通過破產機制退出市場。 在和解過程中,債權人無權干涉企業經營管理。 另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不利于破產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為此,我國于2006年8月頒布了《企業破產法》 ,并于2007年6月1日實施了更加合理有效的《企業破產法》 ,加強了對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行為約束。
(二)合理確定債務重組的對象和范圍
并不是所有債務公司都能進行債務重組,這主要取決于債務人的償付能力。 一些企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出現暫時性經濟損失或財務困難,但其管理質量較好,所在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只要存在外部力量,這些企業就能擺脫困境,創造美好的未來,進入良性循環,使被占國有資本發揮更大的效益,這些企業應當成為債務重組的主要對象。
(三)完善公司治理優化內部會計環境
盡快適應新標準,完善公司治理,優化資本結構,避免債務危機。一般來說,公司債務危機的表現主要包括經營業績不佳,現金創造能力薄弱,資產負債率高。對于大多數經營資產較差的“ T”公司來說,只有通過債務重組和改善公司財務結構才能為下一次資產重組創造條件,為公司彌補虧損提供可能性。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應在債務價值最大化和金融危機成本之間取得平衡。這稱為權衡理論。企業在正確認識融資風險的基礎上,應掌握融資風險的防范措施,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便企業獲得債務管理帶來的財務杠桿收益,降低風險。最低。為了使債務重組成為企業的良好機會,需要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重組計劃。這不僅需要財務結構的表面調整,還需要管理結構,治理結構和產權結構的深刻變革。
參考文獻:
[1]鄭煒,吳雨.債務重組準則的修訂及對上市公司的影響研究[J].商業會計,2019(12):65-67.
[2]靳二琳,張璇.新債務重組準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和對策[J].現代鹽化工,2018,45(04):105-106.
[3]金曉妍.新債務重組準則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影響探索構建[J].商場現代化,2017(17):122-123.
作者簡介:
陳家泰(1998—),男,漢族,湖南婁底,本科,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