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 要: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時刻,本文回顧了我國扶貧工作歷程,探索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經驗,對遺存問題進行了分析,旨在助力實現2020年農村人口脫貧、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并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繼續建設和諧、美麗、宜居、富裕的美麗鄉村。
關鍵詞:鄉村旅游扶貧;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戰略與扶貧任務
1、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目標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始終要把解決好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正式出臺了我國第一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旨在挖掘鄉村潛力,統籌兼顧,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協調,鄉村發展不充分以及農民生活質量不高等問題,使廣大農民切實感受到身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建成富裕、和諧、美麗、宜居的美麗農村。
2、我國扶貧工作的歷史與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廣大人民生活普遍比較貧困,遇到困難,只能等待政府救濟;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按當時人均100元的標準,我國依然有2.5億貧困人口,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農村人口中30.7%處于貧困線以下,扶貧形勢嚴峻;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熱情,極大緩解了廣大農村的貧困問題,到1985年,我國貧困人口減少到1.25億人,貧困率降低到了14.8%;1986年,黨中央、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更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扶貧工作,到1993年底,我國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7%,貧困人口減少到8000萬人,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1994年國家頒布實施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提出力爭用7年時間,基本解決剩余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貧困事業開啟了從救濟式到開發式的轉變。經過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到2000年底,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下降到3209萬人,貧困發生率進一步降低到3.4%;2001年-2010年,我國的扶貧目標調整為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活,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2010年我國的貧困人口為2688萬人,貧困率降為2.8%;2011年黨中央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紀要(2011-2020)》,提出穩定實現貧困對象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保障);截止到2018年底,按現行人均收入不低于3535元的標準統計,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剩余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7%。近7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正確領導下,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并為全世界扶貧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
我國的扶貧歷程經歷了幾個階段,從最初的全民等待政府救濟,到改革開放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力爭脫貧致富,當一部分農村人口和大部分城鎮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之時,政府開始關注和大力推進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扶貧工作,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細化,開展了精準定位、精準扶貧,目前已經進入扶貧攻堅的最后沖刺階段,全民奔小康的美好愿景很快就要實現。扶貧工作的重點是擺脫絕對貧困,主要目標對象是貧困線下的人口,但是那些剛剛超過貧困線的準貧困人口得不到有效的幫扶,在全民奔小康的大背景下,有失公平,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由向貧困人口實施特惠向全體農民普惠的支農政策體系轉變,扶貧資金逐步向略高于貧困線及其他非貧困戶開放,有利于激發農村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與推動脫貧攻堅需要相互銜接,共促互進,長效發展。脫貧攻堅旨在消除絕對貧困、消除城鄉差距以及消除重城輕鄉的社會偏見,具有“緊迫性、突擊性、局部性和特殊性”等特點。不過,擺脫貧困僅僅是階段性目標,脫貧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脫貧攻堅解決點的問題,鄉村振興聚焦面的問題,是促進鄉村長遠發展,造福億萬農民的長期目標,具有“漸近性、持久性、整體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從兩者關系來看,“脫貧攻堅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鄉村振興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從而進一步解決不平衡問題”【1】。廣大農民擺脫貧困后,要想真正獲得物質和精神幸福,還得通過鄉村振興大戰略來實現。
二、旅游扶貧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019年上半年,全國鄉村旅游達到了15.1億人次,同比增加10.2%,總收入0.86萬億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鄉村旅游就業總人數886萬人,同比增加7.6%《全國鄉村旅游發展檢測報告(2019年)》。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到2020年鄉村旅游增至28億人次,2022年在增至32億人次,鄉村旅游發展前景廣闊。不過,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關鍵的決勝時刻,更需要深入思考,總結經驗,正視問題,保障精準扶貧工作扎實到位,與鄉村振興戰略做好銜接。
當前旅游扶貧工作面臨著許多的困難,首先,旅游產業扶貧資金來源單一,以政府財政支持和旅游專項基金為最主要來源,鄉村旅游開發和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大,收回成本的周期長,而且由于普遍存在同質化和低端化,隱含收益不確定的風險;其次,扶貧效果有波動、受益人口不均衡,有些貧困戶脫貧穩定性較差,一旦遭遇疾病、突發事件及災難,極易再度滑入貧困,幫助他們徹底擺脫貧困,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此外,尚未杜絕精神貧困,智力扶貧任重道遠,除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以外,各地還存在著極少數具有勞動能力卻無所作為的貧困群眾,他們以貧窮和懶惰為榮,靠著政府的低保收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這種人雖然很少,卻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扶貧要扶志,應減少對他們的資金和物質的直接給與,激勵他們奮發有為,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另外,留守農民素質較低,道德重建迫在眉睫;最后還需加強監管,預防小貪腐,鞏固脫貧成果。扶貧工作任重道遠。
幾十年來,各級政府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社會各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省人民終于擺脫了貧困,取得了扶貧工作重大勝利。在脫貧攻堅的最后關頭,還需要堅持不懈,防范扶貧工作中出現的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貪占挪用扶貧資金等問題,進一步完善問題臺賬管理制度,逐一制定工作方案,落實工作責任,把加強監管貫穿于扶貧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全過程,確保資金下撥到項目主體賬戶;不定期抽查資金撥付情況和項目實施情況,還要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扶貧資金使用專項評估,在資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益,鄉村旅游發展和貧困人口受益等方面進行現場評估;依托“山東省旅游扶貧數據庫平臺”,加大對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和扶貧統計監測的工作力度,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及時發現、嚴肅處理截留挪用扶貧資金的問題,鞏固脫貧質量;加大貧困人口知識和技能培訓力度,從根本上減少和防止脫貧人口返貧,扎實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劉奇:《當扶貧攻堅遇到鄉村振興》,《中國發展觀察》2019年第一期
[2]章文光:《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如何有效銜接》,《人民論壇》2019年第一期
[3]李興江:《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偉大實踐與創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注:本文是課題編號為16CCXJ15的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鄉村旅游發展中智力扶貧的探索與研究——以山東省沂南縣為例》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