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妮 袁夢樺 潘成剛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建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以紹興市越城區志愿服務學院建設為例,分析了現狀。最后,提出了進一步建設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的三點思考。
關鍵詞:公益性;志愿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要大力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奉獻意識。志愿服務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發展功能。紹興市越城區積極推進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的建設,從而科學有效發揮志愿服務的功能。
一、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建設的意義
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的《浙江省志愿服務條例》于2018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第一章總則第五條“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機構(志愿服務工作委員會)應當建立志愿服務工作協調機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同做好志愿服務工作,加強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和經驗推廣,并將志愿服務工作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考核內容。”新形勢下,我們應當貫徹落實中宣部等八部委《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及新頒布實施的《志愿服務條例》有關精神,做好精準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志愿服務工作,促進志愿服務功能更加科學有效地發揮,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建設的現狀
當前,越城區公益組織發達,志愿服務活動頻繁。雖然對于當前的志愿服務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未能在統一的層面上對部分公益組織進行業務培訓、引導和規劃,導致志愿服務項目始終停滯不前。此外,還存在著志愿者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斷續不長久,公益理念、志愿服務理念、志愿服務手段、志愿服務項目始終停留在老地方或者幾年前的概念上,有的甚至不經意中在做“被動”公益。紹興市“雷鋒驛站”以兩老兩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特困人員、特殊人員)為重點,同時向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小區居民等提供便利服務。隨著“雷鋒驛站”的數量增多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廣大志愿者及普通老百姓們也急切地想尋找一個能提供培訓、學習、交流、提高志愿服務的公益性場所。“雷鋒驛站”志愿服務學院建設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新時代踐行和發展“楓橋經驗”,真正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
三、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建設的思考
公益性志愿者學院通過社會化運行模式,把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力量組織動員起來,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根據全市志愿服務發展情況,制訂志愿服務培訓總體規劃、教學計劃和發展規劃;構建志愿服務培訓框架,組織和指導市、區、街道(社區)、志愿者組織四級以及各部門和各行業主體培訓班次,加強課程研究,做好班次設計,提高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提供免費公益培訓。對志愿者骨干進行培訓,不僅可以普及和推廣志愿服務理念,而且可以使更多人具備專業化技能,有效解決有心無力或好心辦壞事等志愿服務中遇到的尷尬問題。結合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建設公益性志愿者學院。
1、由文明辦牽頭、與高校聯辦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
志愿服務學院可以由文明辦牽頭,選擇一所高等院校,互相合作,成立與高校聯辦的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開創政校合作辦學開展志愿服務培訓新模式。這個志愿服務學院主要致力于搭建志愿服務科研、培訓合作、交流和項目管理咨詢平臺,為紹興市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該學院主要職能是區、鄉鎮街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的三級培訓平臺。為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相關機構提供能力建設所需的專業培訓。依托紹興市文明辦、共青團紹興市委、紹興市紅十字會、紹興市殘疾人聯合會等市級主管部門,整合對接紹興市本級及各縣市區公益服務組織資源,開展志愿者培訓、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等工作,建立志愿者之家。
2、以“雷鋒驛站”為載體共建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
志愿服務學院可以由“雷鋒驛站”與高校合作建設。截至2018年12月,越城區共有2萬余名各類好人登記加入“雷鋒驛站”,有7支專業社會志愿服務隊伍以及57家文明單位參與驛站建設。中國文明網及其他省、市媒體宣傳報道推廣雷鋒驛站。“雷鋒驛站”與高校合作,一方面擴大了其幫扶范圍,對弱勢群體的服務以及為社區生活、文化與建設服務注入新鮮血液;另外,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的建設也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機會。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載體,且大學生志愿者相較于其他社會志愿者,具有較高活躍度、積極、集中以及影響力的特點,能夠有效融入志愿服務活動。建立“雷鋒驛站”與高校合作的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具備志愿服務和志愿精神的實質內涵,同時又具有自身獨特的特征,有助于推動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有效地發展。
3、企業、基金會和社會協同支持的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
志愿服務學院可以由企業、基金會和社會聯合支持。學院聚合政府、高校、企業、基金會和社會組織等資源,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通過“志愿服務與公益”、“認識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工作”、“志愿服務基本辦法”等相關課程為志愿服務項目發展提供支持。通過志愿者組織建設、硬件設施改善、志愿者信息登記等基礎性工作不斷推進和規范志愿服務工作。同時對志愿服務發展方向、志愿服務規范、志愿服務技能、志愿者組織管理等重點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究。
高尚的奉獻精神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新形勢下,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的志愿服務,應與區文明辦、“雷鋒驛站”、高校、企業等緊密結合,建設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從而促進志愿服務功能更加科學有效發揮,推動國家治理現代會。
參考文獻:
[1]潘成剛. 新時代學習踐行雷鋒精神的思考——以紹興“雷鋒驛站”建設發展為例:《絲路視野》雜志 2019 年 1 月;
[2]時海翔.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特點、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1994-2018年CNKI數據庫:2019年福建農林大學。
作者簡介:
1.徐佳妮(1997-),漢族,浙江寧波人,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學生。
2.袁夢樺(1998-),漢族,浙江海鹽人,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學生。
3.潘成剛(1980-),漢族,浙江紹興人, 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