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微企業在現今社會經濟環境下,注冊資本少,門檻低。就業人數居高不下,大學生畢業就面臨失業,往往想自己做事情,社會經驗少,存在從眾心理,在沒有市場調研的情況下,貿然成立公司,一旦區域市場飽和,消費層級上升,原有企業很容易被市場淘汰,造成銀行貸款風險。本文基于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與防范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防范
引言
小微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單一化。處于多元化的市場環境中,小微企業的敏感度非常高,對市場的變化具有很強的反應能力,市場的機遇能夠及時捕捉,并根據市場的狀況調整企業的經營策略。小微企業雖然具有很強靈活性,但是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對風險的抵抗能力比較低,特別是當前正處于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就會因行業變化的影響面臨生存危機。
1信貸風險管理的目標
商業銀行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可見,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我們可以通過商業貸款購買房屋以及項目投資等。由于商業銀行面對的客戶十分復雜,這就對商業銀行信貸行業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商業銀行針對信貸業務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和管理,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降到最低,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對風險的管理是一項系統的、綜合的工作,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貸款前對客戶的調查研究;第二方面是放款過程對客戶材料的審核和簽約;第三方面是貸款發放后對貸款人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管;第四方面是貸款本金和利息的收回,這四個方面貫穿了整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使信貸資產結構更加優化,質量進一步提升。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帶動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思路的變化,當前的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式已由傳統的單純高利率向風險調整后收益最大化轉變,從傳統的以定性分析為主的風險管理轉變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現在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模式對信貸業務存在的風險能夠更加準確地識別、監管和控制。實現了利潤和風險的平衡,從而實現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目標,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2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2.1信貸風險管理內控機制不完善
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主要問題之一信貸風險管理內控機制不完善,目前,國際的知名銀行都已經建立了適用于自己的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和模式,比如瑞士、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都有條塊結合的矩陣式結構風險管理內控制度,該制度能夠實行獨立的審貸分離,可以有效控制信貸風險,但是我國的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和控制制度尚未完善,無法落實到每個環節。由于內部機制的不完善,就會導致整個管理出現漏洞,那么在完成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就遺漏相關業務,銀行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上的問題,無法實現對信用風險的有效控制,加上沒有建立適用于自身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那么就很難有效評價信貸風險的大小,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責任沒有明確落實到每個人,缺少全流程問責考核機制,信貸部門與其他部門的業務協作制度不足,無法提高工作效率,在進行風險放款的操作過程中,整體的貸款業務的過程監控管理松散,防范意識也不高,貸款后的檢查能力不足,致全面風險管理缺位。加上銀行工作人員還沒有形成強烈的風險意識,主要是根據自身的經驗對信貸業務進行判斷,而不是基于新的風險特征分析管理方法進行評估,工作人員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2.2存在信用風險
多數的小微企業在財務管理上不夠規范,往往會采用現金結算的方式或者采用業主個人賬戶結算的方式,在財務報表上不能將企業的經營狀況準確地反映出來。小微企業為了獲得銀行貸款,通常會掩蓋自身經營狀況,或者在盈利方面夸大。為了避稅,小微企業還會少報利潤。財務信息上造假,就不能成為貸款的依據,銀行對小微企業就不會有很高的信任度。小微企業對貸款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特別是存在信用風險的小微企業,不能通過銀行貸款,就會尋求民間貸款。銀行就更無法獲得小微企業的詳細信息,導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2.3不良貸款率較高
我國的人口眾多,各大公司數量也遠超國外,因此銀行面臨的貸款業務數量龐大,類型不一,貸款的質量也良莠不齊,目前來看,信用風險主要是由于不良貸款率高造成的,加上經濟的下行,導致貸款的壓力增大,商業銀行中的不良貸款率也出現了增長。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不良貸款率越高,意味著貸款后的資金回收概率就越低,如果造成本金的無法收回,那么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利益損失,除了貸款人本身的原因,銀行內部的信用管理人員的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不良貸款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3提高農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識別能力的對策
3.1建立和完善風險識別的管理機制
(1)建立風險識別機制。第一,農村商業銀行可根據信貸風險監管需要,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配備專業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和管理規范;制定出風險管理目標和政策,建立健全風險識別機制,為強化風險識別工作提供組織和人員保障;第二,可按照貸款企業或大客戶、大項目設立信息臺賬,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貸款客戶信息實行動態管理,隨時了解和掌握與貸款業務相關的資訊。第三,利用客戶信息臺賬,建立風險跟蹤機制。從貸前、貸時、貸后三個環節,對每個環節風險關鍵要素的變化情況進行跟蹤分析,根據其發展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對風險進行防控和化解,把信貸風險的發生率控制在特定的范圍之內。(2)建立和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就企業方面而言,誘發信貸風險的因素很多,其中的企業經營環境、產品生命周期、財務狀況、經營情況、資金異常等因素,都是引發風險的關鍵因素,一旦這些因素發生異動,實際上就是風險發生的前期信號。因此,農村商業銀行可以把這些關鍵因素作為信貸風險的警示要素。同時,還要確定好風險警示的指標值。農村商業銀行可以按照關鍵要素的重要程度和損失概率,分別給予相應分值,只要計算出來的分值達到某個程度,就確認為某一風險等級,如:分值在30-40分就認定為初級風險、41—50分認定為中級風險、50以上分值認定為高級風險。風險管理者可根據不同等級的風險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3)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為避免貸前審查盲目,擔保審查不嚴格、授信審批不規范、放貸后管理不力等現象的發生,農村商業銀行可在完善以審貸分離、分級審批和“三查”等為核心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上,按照“誰出錯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3.2注重社會信用環境的建設
當前我國企業和個體信用缺失現象較明顯,是增加銀行信貸風險主要原因,對信貸業務發展有著不良影響。因此,在信貸風險控制方面,應通過構建良好的信用環境,解決商業銀行運營管理難題,為銀行業務產品的創新提供基礎。從政府部門角度看,應在多個部門協作中,大力宣傳誠信精神,打造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提高社會成員責任意識,是商業銀行長遠發展的保障[2]。同時政府應盡快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在法律環境中規范交易行為,針對違法人員或部門提出相應的懲處措施,進而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另外,應建立并完善金融領域信用管理制度,在管理手段合理實施下,促使企業和個人按照規定流程進行信貸申請和還款。
3.3擴大風險識別的信息量及范圍
風險識別的信息來源要擺脫對財務指標的過分依賴,盡管通過財務指標可以了解到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幫助信貸決策者作出決策,但由于財務指標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數據指標的滯后性、信息來源的真實性等問題,會誤導信貸決策的做出。因此,信貸管理人員要在財務指標分析的基礎上,把風險識別和查驗范圍擴大并聚焦到貸款客戶的“品格、能力、資本、擔保品、企業狀況”(即“5c”)和“授信戶個人因素、資金用途因素、還款來源、債權保障、借款人展望因素”(即“5p”)等非財務因素的調查,以便做出更加客觀和正確的信貸決策。
3.4建立完善的信貸監管體系
為了保證銀行信貸業務有序開展,應建立相應的信貸監管體系,針對信貸行為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提高用戶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能有效降低信貸風險。從上文可知,在信貸管理中落實“三查制度”,逐步完善信貸監管體系,實施過程性信貸監管,及時解決業務辦理中的問題。同時需要完善信貸監管系統功能,在建立監管系統的同時,安排專門人員參與到信貸風險監管工作中,把控企業運行風險,確保商業銀行的資金安全性。另外,應結合金融市場運行規律,構建運行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促進國民經濟不斷發展。
4結束語
企業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應運而生的,是中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小微企業是指規模非常小的企業,包括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雖然小微企業規模小,產品單一,服務簡單,但正是因為小微企業的存在,使得市場環境充滿活力。當前商業銀行已經將信貸業務擴展到小微企業,從小微企業的特點出發對貸款方式做出調整,而且貸款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小微企業在貸款中存在信譽問題,導致貸款風險產生,嚴重影響了銀行的正常經營。對于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要認真識別,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解決。
參考文獻:
[1]孫安娜.M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評估與應對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8.
[2]王一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及防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03):68-69.
[3]林辛勤.浙江銀行業小微企業授信用信方式創新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7.
[4]李堅,肖小瑜,譚兵.小微企業銷售貨款結算信用度評價指標構建[J].征信,2017,35(10):14-22.
[5]徐永鋒.GHS分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防控體系重構研究[D].西北大學,2017.
[6]鄭艷穎.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7.
[7]曾森.小微企業貸款信用風險博弈分析與管理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7.
[8]王鐸.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風險控制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孫文博,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