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亞俊
摘 要: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是一場重要的技術變革,也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深刻的影響。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多方面影響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和總結,著重探討人工智能對供需關系、就業失業、經濟增長及經濟周期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問題,希望能對未來的研究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人工智能;經濟;影響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為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21 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它是1955年由“人工智能之父”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認知科學家約翰?麥卡錫首先提出來的。人工智能從屬于技術科學,它主要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以及應用系統等。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及深度學習等技術不斷加速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引領全世界未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它將重構經濟活動各環節,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發生深刻地變革,加速向智能化的躍進,催生出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等新興事物,從而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人工智能適應范圍廣泛,可以被應用到經濟學各領域,人工智能對供需關系、就業失業、經濟增長及經濟周期等方面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尚處于人工智能的初級應用階段,距離高水平的普及應用階段甚遠。從人工智能近期影響來看,它對產業和就業的沖擊尚處于局部影響且非常有限。從長遠影響看,人工智能將重構產業生態體系并帶來深遠的影響。研究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發展趨勢,以及對經濟產生的各種影響,從而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以降低發展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風險因素。
二、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方面
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工智能對供需關系的影響
人工智能對供需關系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人才供需的均衡問題;另一方面是產業發展供需的均衡問題。
1、人才供需均衡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才的供需總是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通過不斷的調整來促進二者的協調統一,直至達到供需均衡的效果,才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工智能催生出的新業態要求新的技術人才和就業崗位與之相匹配。Acemoglu的技能偏好型技術進步理論認為,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日益復雜化發展促使企業人才需求偏向于技能水平更高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技能人才,增加技能人才的供給又會促進更多新技術的產生,從而形成新技術與高技能人才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均衡發展。
與此同時,由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所產生的新業態又將與新技能人才的供需形成互補關系。人工智能新業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供給新技能人才,而加強新技能人才的供給又會反哺智能化產業發展并促進新業態的產生,并推動就業群體由傳統向新興產業的轉移,擴大了新興產業中技能人才的就業比重,引發技能人才的結構變遷和就業分布并達到均衡發展。
2、產業發展供需均衡
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形成的相關產業布局存在供需不均衡問題。主要因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資金和時間去研發支撐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大數據、算法技術與芯片技術等;另一方面,面對新技術發展,傳統企業需要較長時間轉型適應新格局,而擁有創新技術的企業當前既要解決企業生存問題,也要利用傳統數據來提升擁有的技術并優化自身的方案,兩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供需不相匹配等問題。從創投企業的角度來看,當前人工智能市場的實際產業化水平和程度并不理想,與目前資本界龐大的投資需求與規模反差巨大,也需要通過人工智能產能供需根據市場不斷調整至均衡狀態。
(二)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
1、替代效應
替代效應是指當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商品的相對價格也相應發生變動,從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發生變動所帶來的效應。
2、人工智能就業替代效應
隨著技術進步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對技術進步與就業之間關系問題日益重視并進行不斷地研究。突飛猛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也將給就業帶來挑戰和替代效應等問題,高度仿真人類大腦機制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智能機器人等將會取代大量的各產業人類工作,從屬于傳統產業的許多就業者將會面臨就業難甚至失業等系列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目前適用于一些重復性的工作領域,沖擊影響最大的人群是中等職業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群體因其技術適應能力強,容易靈活變通,失業風險較小。但中等技能人才,靈活變通性較差,如果不能及時轉換技能或學習新技能,則很容易在技術變革大潮中陷入被動。當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進步,有了更多地推廣和普及應用時,則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數量,會使中低技能人才數量需求減少,從而形成了替代效應。
(三)人工智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經濟增長
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與經濟的短期周期波動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問題。經濟增長具體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總量的擴大和增長,通常用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長來衡量。
2、人工智能與經濟增長
索洛的早期經濟增長認為就業和技術革新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而技術進步作為外生給定的,被稱為“外生增長模型”。外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在長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單靠資本積累無法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只有依靠源源不斷的技術進步,才能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率。由于外生經濟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造成了無法解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問題。在這之后,羅默最早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強調將技術進步內生于增長模型之中。
羅默認為知識的更新和技術的研發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科技的代表,能為經濟的增長提供持久的動力。技術進步促進了知識型、專業型人力資本的提升,不僅增進了就業,也推進了經濟的持續性增長。
(四)人工智能對經濟周期的影響
1、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反映國民總產出、總收入及總就業的波動情況,是總體經濟活動以擴張、緊縮交替為特征的周期性波動及變化。經濟周期一般包括:經濟衰退、經濟恢復、經濟過熱、經濟滯脹四個階段。經濟增長圍繞著衰退、復蘇、過熱和滯脹四個階段進行周期性波動。
2、人工智能與經濟周期
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創新引發一系列模仿活動,模仿活動又打破了壟斷行為,這大大刺激了大規模投資行為,從而出現經濟繁榮。當創新不斷擴展并普及到很多企業后,盈利的機會將漸漸消失,經濟又開始步入衰退。這時候市場又期待新的創新行為的出現。整個經濟系統將在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階段組成的周期性運動中循環往復。
熊彼特強調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和動力在于技術的創新,由于技術變革的不平衡性,會導致經濟結構的變動并產生經濟活動的周期性行為,從而造成了周期性的失業現象。按照熊彼特的創新與經濟周期的觀點,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創新必然也會影響到整個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將會帶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參考文獻:
[1]Acemoglu, D.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40(1): 7-72.
[2]曹靜,周亞林. 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研究進展[J]. 經濟學動態, 2018, 1:103-115.
[3]段海英,郭元元.人工智能的就業效應述評[J]. 經濟體制改革, 2018, 3:187-193.
[4]劉曉莉,許艷麗.技能偏好型技術進步視閾下人工智能對技能人才就業的影響[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8,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