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起云
林業不僅屬于重要公益性事業,而且是現代基礎產業體系的有機部分,可以在生態調節、經濟發展、社會方向、文化宣傳以及低碳等多重領域發揮各項功能。此外,林業工程還承擔著生產農副產品、保護綠色生態環境以及保障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使命。本文將對林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提出個人見解。
在十九大會議中,總書記對中國林業改革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戰略思想,賦予了林業工程在建設綠色生態文明、提升經濟效益、推動社會環境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中新使命。本文將簡單分析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并從優化林業結構,改善林業技術,提高林業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等三個方面來淺談如何發揮林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林業已成為中國具有良好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就拿果品林來講,這種商品林所加工的果品產量多年來據世界第一。2012年,中國果品產量高達2.4億噸,總產值達到了5600億元。而且,果品林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點。由此可見,林業對加強經濟建設、提高農民收入、改變經濟結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另外,林業不僅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而且還頗具生態效益。大多數林木的環境適應性極強,在生態條件相對較差的丘陵地區、背風坡地、沙坡地和土壤貧瘠地區,都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方針栽種不同的樹木,這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開發生態旅游產業。四川省某地區就建立了“林業觀光園”和“生態園”,針對果品林設計了“賞花節”和“采摘節”等旅游文化娛樂活動,有效推動了當地林業、旅游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全面提升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如何發揮林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優化林業結構
發揮林業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首先要將粗放型林業結構轉變為集約型,適當分配林業分布區域,合理規劃商品林、防護林的種植比例,調整林業經營模式和產業化結構,使林業副產品能夠面向市場,如銷售木材、果品以及其他產品等。除此之外,要重視創建林業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使之形成種植、生產、加工、營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明確林業產業化的特征是面向市場,形成某一品牌或者品種進行行業優勢,進行規模化種植管理、經營管理和集約化管理,以龍頭企業帶動和配套服務為依托,做市場化種植、加工和運作。目前,可以采用的林木產業化運轉模式有三種,分別是林業種植戶+企業組織+社會市場、林業種植戶+合作組織+社會市場、林業種植戶+企業組織+合作組織+社會市場,通過這三種模式能夠形成林業種植、加工、生產一體化,打破以前限制林業發展市場和流通的瓶頸,全面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二)改善林業技術
提升林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作用,需要引入先進技術經驗,用機械化和自動化代替傳統人工管理模式,以此提高林業經營管理效果,實現林木栽培養護的科學化和數字化,例如用儀表測定林地內的土壤溫度、濕度,并根據儀表測定結果,達到一定閥值后,按照設計數據進行自動化澆水和補償,實現供水時間和供水量的機械化控制,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澆水過量、不足或者延遲而影響林木生長。
其次,營林人員可以利用機械修整林地,實施機械化挖坑、修剪、噴藥、農副產品采收等工作,促進林業管理走向現代化。比如在栽植樹苗之前,要做好消毒和殺菌工作,噴灑適量的波爾多液,這樣既能能夠提高樹木的抗病能力,又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時,要根據林木的發病規律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一旦林木發生病害,就會出現各種病狀特征,如變色、有斑點、腐爛、有粉狀物、枯萎、有霉狀物等。所謂“變色”多體現在花朵、葉子上,會出現褪色、白化和黃化等癥狀;斑點多指葉斑、立枯和葉枯等;腐爛有三種,分別是濕腐、干腐和軟腐;粉狀物多為 、銹粉和黑粉;枯萎則是指葉子出現青枯和黃枯;霉狀物主要有青霉、灰霉、霜霉、綠霉和赤霉等。對此,要不斷完善預防體系,可以綜合采用增強樹勢、減少病原、樹體預防和除去病斑等四種方法來降低病害系數。
(三)提高營林人員的職業素養
全面做好植樹造林工作,維護綠色生態環境,提高林業經濟效益,離不開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支撐,因此,林業主管部門要做好林業經營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引導他們認知造林綠化前后的林業技術方案,在日常工作中熟練使用現代林業技術,培養林業精英骨干力量。此外,要加強林業工作考核力度,激發林業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發揮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促進林業發展,全面提升林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林業管理部門應重視不斷優化林業結構,改善林業技術,并通過有效地培訓和考核活動來提高林業經營及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