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俏霖
摘 要:破產和解制度作為破產法律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諸多缺陷。但破產和解制度對于挽救即將破產企業有著重要作用,對其缺陷的完善可以更好的發揮挽救即將破產企業的作用,對于破產和解制度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作出了規定,但還需要政府與法院的適度參與,根據國情,借鑒他國相關法律制度,完善本國破產和解制度,促使即將破產企業重生并能夠正常生產經營。
關鍵詞:破產;破產和解;企業重生
破產法可以加強市場活力,平衡債務雙方的利益,是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重要法律機制。破產和解制度是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后,為避免破產清算,進行和解協議草案,從而防止企業破產的制度,破產和解制度可以較好的解決因破產清算制度所帶來的的一系列負面效應,如:大量失業工人。最早實施破產和解制度的是英國,其后比利時以預防破產為目的頒布了《預防破產之和解制度》,我國在《破產法》(2006年出臺)中以專章對破產和解制度進行細化與修改,在對尚存活力的企業起到巨大推進作用,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一、和解協議是破產和解的核心
和解協議草案是債務人提供給債權人的和解方案,是和解是否成功的關鍵角色。
(一) 和解協議草案的內容
我國《企業破產法》中,對和解協議草案的內容無詳盡規定,但由社會實踐得出,應包含以下內容:(1)債務人財產狀況;(2)債務人債務狀況;(3)債務方式和清償期限;(4)保證和解協議能有效執行的措施。
(二) 和解協議的法律效力
和解協議草案在通過法院裁定認可后,獲得法律效力。破產程序上的優先效力,在破產程序中優先適用和解程序,在就債權債務的處理上,債務人與全體債權人達成協議時,可在請求人民法院裁定認可后,終結破產程序。和解協議對破產債務人的效力,為保障債權人的利益,約束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可以根據和解協議來履行債務,拒絕協議外的債務要求。和解協議對債權人的效力,對普通債權人的清償條件行使權利,若沒有依照《企業破產法》申報債權的,只可以在和解協議執行完畢后,才可以行使,特別債權人不受和解協議的約束。
二、和解制度存在的問題
破產和解制度廣義上是中止破產程序的制度,是讓債務雙方為解決債權債務糾紛以破產法以外和解或破產法上的和解,從而達成的和解協議。但破產法以外的和解容易出現超額清償,所以被大多數債權人所拒絕,為體現私法自治,我國在《企業破產法》中規定破產和解制度必須在人民法院的裁定后才能生效,最大程度實現債務方間的和諧溝通。破產法上的和解則要求人民法院的司法干預,預防債務人破產,達到破產和解。
(一)和解制度的定位不明
和解制度的定位不明,導致制度實行時相關執行人員出現困惑與失誤,影響和解制度的獨立存在價值。目前,在我國對于破產和解制度的定位有多方討論,一些學者認為和解制度是為了預防破產,一些學者認為和解制度是清算制度,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和解制度既是為了預防破產,又有清算功能。和解制度定位的不明,導致其發展受阻。
(二)政府與法院在和解程序中作用不明
《企業破產法》中規定,在和解程序中和解申請只能由債務人提出,削弱了政府的作用,并且在和解程序中法院發揮范圍窄,能動性差,致使在一些和解案件中,和解效果不理想。解決企業破產問題應是政府與法院以及全社會的責任,應在和解程序出現問題時,政府和法院應主動積極進行協調解決遇到的問題,但應避免過度干預,在充分發揮政府和法院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尊重債權人與債務人的自由意志。
(三)和解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根據《企業破產法》中的相關規定,如:債務人只能在資不抵債或無法按約履行清償時,才可以申請和解。(1)嚴格的和解申請條件,嚴重削弱了和解制度拯救企業的作用,使得此時,重整制度更適合于拯救此時企業,增加企業獲救的可能性。并且企業在進行破產宣告后,我國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企業之后是否可以再次進入和解程序,限制了在宣告破產后重新恢復生產經營的企業的新生,和解制度的缺陷,導致其作用發揮受阻。(2)對債務人特定財產享有的擔保權的行使,無法限制。在實踐中,債務人特定財產享有的擔保的比重較大,若將擔保物變現受償,可能會使債務人失去必需的生產經營財產。(3)缺少保障手段。在和解程序終止后,對后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缺乏解決的能力與保障的權利。
三、完善和解制度的思路與措施
和解制度在定位與使用過程中雖然存在缺陷,但其有獨特的制度價值,應進行完善而非廢除。
和解制度可彌補破產清算制度中的不足,且較重整制度,其程序簡便、成本較低,是即將破產的中小企業能否重生的重要制度之一。首先,和解制度的定位應該是預防破產,并且在破產宣告后仍可以進行和解制度,但是對于債務人以清算為目的的破產宣告,在后續的和解中,不應歸于和解制度。其次,明確和解制度中政府和法院的作用,讓政府與法院適當介入,從解決債權債務的處理方式上,區分和解與重整制度,政府和法院的適當介入,既促進了債務人與債權人協商,又可以為沒有能力吸引足夠資金的企業提供有效幫助。最后,對于完善和解制度,可以擴寬和解申請的條件,將具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列入可提出和解申請的原因。允許在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后,可再次進入和解制度,對企業進行最大限度的挽救,并且以法律的形式進行擔保物權的限制,在破產財產最后分配開始之前提出和解申請,對于債務人企業生產經營至關重要的廠房和機器設備等財產進行最大程度合法保留,保障企業有復蘇的希望。再對和解協議執行提供保障,由專業監管組監督和解協議執行,對和解協議的執行進行全方位監督,對于有能力但不執行和解協議的債務人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執行和解協議的債務人進行強制執行,或建立和解撤銷與和解讓步撤銷,讓破產和解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陶乾,張世君.意大利破產和解制度的發展及經驗借鑒[J].社會科學戰線,2016(10):216-223.
[2]張欽昱.破產和解之殤——兼論我國破產和解制度的完善[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01):150-160.
[3]宋珂,崔艷峰.破產和解的價值分析和制度完善——與破產重整的比較視角[J].今日中國論壇,2013(21):430-432.
[4]鄒楊,丁玉海.破產和解制度的反思:價值、規范與實踐的統一[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1(06):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