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故事發生在十年前。老人家是20世紀50年代國家派遣留學歐洲的大學生,一段跨國戀情讓年輕的她留在了那個東歐的小國。丈夫過世后,她旅居法國,改革開放時又輾轉回到北京,把跨國時裝企業的中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我這一生過得豐富多彩,沒有遺憾?!彼蜃约旱闹髦吾t生這樣說。她轉到這家醫院時,已經是肺癌晚期,十年前,這個階段的肺癌,除了化療沒有更好的辦法進行治療,而化療也只能延長有限的生命。
老人家開始曾聽從醫生的建議,做了兩三個周期的化療,被藥物的副作用折磨得生不如死。她自己看書、上網查、和主治醫生談,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于是和醫生商量,化療不再做了。
“她是我碰到過的少有的幾個好病人之一。”主治醫生回憶起當年的病人,仍感慨萬分,“醫生完全可以和她平等、開放地交流病情,談什么她都很接受?!?/p>
老人家選擇這家綜合醫院度過她最后的歲月,是因為她讀了醫院腫瘤科主任的文章,對主任的人文思想非常贊賞。她非常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她很注意周圍人的感受,一點也不過分?!敝髦吾t生回憶說。
唯一不同的是她的房間,這也是她住院時唯一的“特殊”要求——她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這個空間由她自己安排。
她將這間單人病房布置得非常溫馨,墻上掛滿了家人的照片,漂亮的混血孫輩讓每一個到訪者稱贊不已。老人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也許不再能離開醫院了,在醫生的默許下,她請人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張沙發和幾件小家具從家中移到病房。圣誕節、春節,老人都會請人在房間擺上相應的飾物。她還親手制作一些充滿童趣的賀年小禮物,準備送給看望她的同事,讓她們帶回去給自己的孩子。
老人和善、開朗,主治醫生也喜歡不時地和她聊聊。盡管在歐洲生活了大半生,她坦言自己沒有宗教信仰?!拔覐淖诮汤镂》e極的東西,比如那種對死亡的豁達,但我不相信宗教,我不相信死后還有天堂。我覺得面對死亡要坦然,死前要平靜?!?/p>
放棄化療后,老人僅接受止痛和對癥姑息治療,她囑托主治醫生臨終不做任何搶救、不做任何無謂的治療,如果出現痛苦,請幫助她選擇睡眠。老人的身體日漸衰弱,在疾病和藥物的作用下,開始出現譫妄、煩躁。她對自己的狀態感到不安,請求醫生開始對她進行鎮靜治療。
“鎮靜藥和止痛藥在藥理學上是有協同作用的。歐洲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治療原則里說,對于晚期腫瘤病人,在使用止痛藥的同時,如必要,允許使用鎮靜藥,這和安樂死無關,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它能促進病人的死亡。”主治醫生解釋當時的治療策略。
在生命的最后時間里,老人一直在鎮靜狀態中度過,偶爾會醒來。醒來的時候,她總會很費力但非常真誠地向每一個查房的醫生、護士微笑,有力氣的時候,還努力擺擺手、點點頭——所有這一切,都保持了她那獨有的優雅。
十幾天后,老人在睡眠中平靜地離開,在周圍人心中,留下的是她的優雅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