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教育部十一五課題組文學專家,多篇作品入選大中小學語文教材、各省市中考現代文閱讀試題。
意林: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魯先圣: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孩子賣豆漿的經歷是他人生路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把這個故事寫出來,是希望現在的孩子可以學習男孩身上那種獨立自強的精神,學習他勇于為家庭分擔責任的美好品質。
意林:您認為近年來中考閱讀與寫作有什么變化與趨勢?
魯先圣:中考閱讀題越來越側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因而多閱讀培養語感增強理解能力十分重要。近年來,各地中考作文命題都越來越注重引導考生發現生活、關注社會現實。這樣就使得考生在作文中有話說,有情抒,有事寫。
意林:許多中學生雖然閱讀了很多書籍,但是寫作時依然不知道寫些什么,您認為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決閱讀與寫作脫節這一現狀?
魯先圣:學生最缺少的是對生活的觀察,或觀察不細。應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一定養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堅持久了,寫作文就會言之有物。
(圖/吳敏)

在我居住的小區門口,有一個天天早晨賣豆漿的孩子,這個孩子十一二歲。每天早晨六點多鐘開始,這個小孩子就在小區門口吆喝他的鮮豆漿了。
有時候買豆漿的人很多,只見他很用力地用那個很大的鐵皮瓢一下一下地從那個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漿機里,又很熟練地在豆漿機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漿。五角錢一份,他很熟練地算賬、找錢、舀豆漿,有條不紊。在當今這個時代,這么小的孩子,應該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來吃早點去上學,而他卻早早地在這里賣豆漿。
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聲依然準時傳來,我從家里走出來,發現他依然像往日一樣站在小區的門口磨著豆漿。買豆漿的人很少,到我買的時候,我趁著沒有人,就問他:“你爸爸媽媽呢,怎么天天就你一個人?”他回答說爸爸媽媽在另外兩個地方賣。我又問:“你賣了多長時間?”他說一年多了,從10歲就開始賣。看著面前這個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歲,他就開始為生計而早起了。或者說,他從10歲開始就有了一種職業。
我問他:“賣豆漿不影響學習嗎,起這么早?”他說:“沒事,賣完了再去,在班里還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的兩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經沒有了一個十一二歲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與嬌氣,而平添了一份成熟,而且,我看到了一種勇氣與堅強。
每天見到這個賣豆漿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許多苦澀的東西在流淌。
賣豆漿的孩子天天早上六點鐘就在我居住小區的門口響亮地吆喝,而我,也總是在聽到這個清脆的聲音之后,放下臺上正在讀的書或停下寫作的思路,走出家門,吸納新鮮空氣,驅除一夜伏案的勞累。
我總這樣想,這個孩子今天賣豆漿的經歷,一定是他將來人生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