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汽車銷售行業龍頭老大,龐大這艘巨輪也未能跟上行業巨變的節奏,正在逐步駛入危機四伏的暗礁之中。
近日,龐大集團發布2018年年度業績預虧公告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事項影響后,2018 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1億元至-76億元。從數字上來看,龐大的這次預虧損刷新了上市汽車經銷商集團創下的最高年度虧損記錄。
萎靡的業績難免令人心浮動,公告發布前后,副總經理王天剛、蔡蘇佳、克彩君先后宣布離職,副總裁趙旭日、劉宏偉及助理總裁孫大志、曹學軍、楊恒也紛紛減持公司股票,來自高管層面的集體變動令龐大雪上加霜。
事實上,回望2018年,受車市寒冬影響,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連續12個月都在警戒線之上,從廣匯賣股到數不勝數的經銷商退網、破產、狀告主機廠等案例就可以看出,大部分經銷商日子都不太好過。那么,在車市下行的大環境下,汽車經銷商們應該避開哪些雷區、如何自救?或許,剖析龐大隕落背后的原因能夠給同行者帶來啟發。
重資產拖累現金流
對于虧損原因,龐大的解釋是,因公司融資困難,出現流動資金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正常經營運轉的需求,因此,整車采購不足,從而導致銷車數量減少、經營收入大幅下降,但同時因報告期內融資成本上漲、財務費用增加,經營成本也大幅上升。
在《汽車觀察》看來,龐大的總結還算客觀。要知道,經銷商經營屬于重資產運營模式,資本投入的巨大使得其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上到行業大環境影響,下到代理品牌的變化,抑或是融資渠道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對經銷商的業績造成很大影響。
但除了上述經銷商的通病之外,其急功近利的激進擴張模式也加速了今日的潰敗。
龐大瘋狂圈地的野心早已昭彰。2000年前后,龐大需要在北京打開市場,與其他經銷商通過土地租賃模式擴張不同,龐大選擇了斥資購地自建店面。在以每平方米650元的價格購下了50畝土地之后,龐大在這塊自留地上設立了諸多龐大旗下的經銷點,并因此而躲過了隨后幾年土地成本的突飛猛漲。嘗到了甜頭的龐大在此后便開始大力推行購地建店模式。
2011年前后,龐大迎來了建店的高峰時期,短短一年之內,在全國范圍內新開經營網點近400家,網點總數擴張至1000余家,到2013年底,期營業網點已達到1351家。大家都知道,單個經銷網點的建設成本已經不菲,短時間內大筆資金的投入更是為整個龐大集團的運營增加了不小的負擔。
主營業務失焦
而在汽車銷售的“本職工作”以外,近幾年龐大還在積極布局其他汽車行業相關市場,例如推出小蜻蜓分時租賃和Ready Go新能源汽車租賃平臺,不過在燒錢的網約車服務領域,龐大并未獲得利潤回報,反而大幅虧損;隨后,龐大又試圖參股北汽新能源,進軍新能源汽車制造行業,卻也未掀起什么風浪。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龐大“不聚焦”的發展模式令其消耗了大量的資金,不利于其基礎業務的持續增長。快速擴張的背后,必將導致一系列問題的集中爆發。
事實也是如此。公開數據顯示,龐大自上市以來盈利能力一直平平:其中2011年~2017年,集團累計實現凈利潤僅十多億元,若平攤至每年凈利潤為1.45億元。但因買地建店、快速擴張,上市前7年龐大集團的扣非凈利潤僅2016年為正。
隨著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出現,龐大也意識到了這一情況,開始有意收縮網點、處理閑置資產。資料顯示,2018年5月,龐大以12.53億元轉讓旗下5家奔馳4S店100%股權給廣匯汽車;6月,以3.2億元的價格向天津中原星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旗下5家4S店45%的股權;8月,又將北京雷薩、濟南奧迪等9家4S店的100%股權作價10.93億元轉讓給大連中升。
針對龐大的困境,業內資深專家認為“歸根結底是企業經營失誤”,建議龐大進行品牌重塑,而不是想辦法把危機掩蓋過去:“整頓基礎業務、轉變固有模式、盤活資金是龐大當前最緊要的工作,與基礎業務相關性不大的產業完全可以進行轉賣,但優質的、富有潛力的項目還要保留。”
盡管如此,上述專家仍然斷言:“龐大想再回到往昔巔峰狀態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國內汽車市場已經結束了此前的快速增長,汽車經銷商也將進入大浪淘沙階段。在反思過后,龐大能夠繼續挺下去就已經不容易了。”
需挖掘新的增長點
此外,該專家還建議,在做好主營業務的基礎上,汽車經銷商也應積極地通過轉型尋找發展新動能。
市場增長不力,京東汽車商城、天貓汽車商城、蘇寧汽車商城等線上新零售方式也在進一步蠶食傳統經銷商的市場份額,多方作用之下,墨守陳規的經銷商只能被時代所拋棄,如何破局重生成為關鍵。
公開資料顯示,國內經銷商集團凈利潤超六成來自于賣車,剩下的小部分利潤來自售后維修等其他業務板塊;而國外大型經銷商集團新車銷售利潤僅占全部利潤的三成左右,絕大部分利潤來自售后服務等其他板塊。
兩相對比之下可以發現,相比國外的大型經銷商集團,國內的經銷商集團似乎更局限于“賣車”這一件事,且絕大部分的經銷商依然過分依賴于靠“賣車”賺取利潤。
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后果就是,一旦遇到汽車銷量大幅下跌的情況,整個集團的業務都會受到影響,甚至陷入虧損狀態。
換句話說,有時候專善“賣車”并不是一件好事,國內經銷商們完全可以借鑒國外經銷商的發展模式,在穩扎穩打做好“賣車”這一主營業務的基礎之上,改變現有盈利模式,積極拓展例如售后、服務、維修甚至保險金融等新的業務增長點。如此一來,經銷商不僅實現了業務多元化,風險抵御能力也因此增強,就算寒冬來臨,也多了一件御寒之衣,不至于一敗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