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劼
為實現“2020年不再生產非聯網新車”的目標,長安汽車加速向智能化轉型。
近日,長安汽車與華為全面深化戰略合作落地儀式暨“長安-華為聯合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重慶舉行,雙方宣布將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圍繞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共同打造全新用車生態。
《汽車觀察》發現,智能化是長安與華為此番牽手的焦點。雙方不僅將全面深入地在L4級自動駕駛、5G車聯網、C-V2X等10余項前瞻技術領域開展合作,還將共同打造智能電動汽車平臺。而在長安1700萬用戶研產供銷體系基礎之上,華為將為其提供約3億手機用戶、云端、5G等技術加成。
獨木不成林
事實上,本次牽手華為并非長安汽車首次在車聯網研發上引入外援,僅在最近兩年,長安就已經與眾多跨領域企業達成了親密關系。
2018年1月,長安汽車與中國移動通信、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等簽署協議,共同開展V2X試驗場、智能網聯終端聯合開發、4G車聯網深入合作、LTE-V及5G車聯網技術探索等方面的聯合開發。
2018年8月,長安再次與百度就自動駕駛、車聯網等范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范圍涉及自動駕駛全技術鏈流程、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車聯網等多個領域,以及相關合作領域技術方案確定和產品搭載。
2018年10月,長安與騰訊成立的合資公司“梧桐車聯”落地,專注于在車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打造面向行業的開放平臺,加速汽車智能化的推廣普及。目前,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CS35 PLUS也已經上市。
從移動、百度,到騰訊,再到華為——越來越多的移動通信巨頭、互聯科技獨角獸正在被招至長安汽車的智能化陣營中去。
開放式的合作態度和密集的合作頻率一度讓業界對長安汽車刮目相看。對此,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表示:“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勢不可擋,智能化正在為傳統汽車產業注入新動能、重構新格局。長安也已經從過去純粹的技術思維轉變成‘技術+商業+創新+共創新的思維模式,以期發展更為開放、成熟的智能網聯系統?!?/p>
在他看來,“高樹靡陰,獨木不林”,合作是大趨勢:“長安將以開放的心態,與互聯網、大數據等融合發展,全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我們歡迎有更多車企參與進來,與長安一起協同合作、互惠共贏,共同投身于智能網聯技術的研究。”
下一個“小目標”
“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轉型對于起步相對較晚、盈利能力不足的中國品牌而言,短期內會帶來不小的挑戰,但長期而言,注定是一次偉大的機遇?!敝烊A榮稱,消費升級驅動下,汽車產業將進入“無網無智不汽車”的新時代,長安汽車將緊抓歷史機遇,向智能化發展方向轉型。
長安汽車在智能網聯方面的行動力并不是說說而已。為了進一步加快汽車智能化的建設,2018年8月,長安汽車在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發布了“北斗天樞”智能化戰略,宣布開放技術創新平臺,聯手科技企業、互聯網及供應商資源,打造軟件數字化開放平臺,組建北斗天樞聯盟,整合全球資源,構建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立體交通三大產業生態聯盟。
甚至,長安汽車下定決心,到2020年,將完成從傳統的汽車企業到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轉型,將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所有量產車型實現100%聯網,不再生產非聯網新車。
事實證明,長安汽車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做得相當出色,創造了多項行業第一:第一個實現國內2000KM超長距離無人駕駛測試,第一個實現自動駕駛核心技術APA4.0(遠程全自動泊車-可實現遠程一鍵自動尋找車位、自動泊車,全程無人干預)量產,第一個實現APA6.0高級別自動泊車功能,第一個實現自動駕駛核心技術IACC量產,第一個L4級自動駕駛公開展示,第一個在國內實現半開放園區L4級示范運營,第一個創造了55輛自動駕駛車巡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甚至是唯一一家在中美兩國雙雙收獲智能汽車上路測試牌照的中國車企。
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搶眼的成績,朱華榮認為,除了與合作伙伴的緊密合作以外,還有源自于研發工作上的不斷創新。
據介紹,最近幾年,長安汽車每年都會拿出銷售收入的5%用于技術研發,這一數字遠高于國際通行的研發投入占比。截至2018年底,長安汽車已經搭建了包含來自全球17個國家1.1萬余名研發人員的研發團隊,其中包括近500名高級專家及14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7000多名海外研發人員。
而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17年-2018年評價結果中,長安汽車以96.4分位列全國第三、行業第一,研發實力連續5屆10年位居中國汽車行業第一。
為了加快智能汽車的研發,長安汽車也專門確立了一套系統的智能技術規劃,包括產品規劃、體系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組織規劃,還建立了各有側重的全球研發體系。如在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翰、美國底特律、美國硅谷等均建立了研究中心。
“長安目前正處于第三次創新創業階段,在無人駕駛方面,規劃在2020年實現無人駕駛汽車占總產品體系的10%,同時在2025年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的運營?!敝烊A榮稱,“未來10年,長安汽車將在智能化領域預計投入200億元,并組建一支超過2000人的智能化研發團隊,堅持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