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勇
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育部于2014年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明確了方向和要求。作為語文教研員,筆者以“語文視野下的農村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研究”為課題,以羅山縣子路鎮中心學校為基地開展研究,力求為農村小學提供可參考和借鑒的經驗。
一、“鄉土文化”教育的意義
“鄉土文化”指的是農村一定區域內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和獨創性的特征。
鄉土文化教育是“育人”的教育。鄉土文化教育旨在使學生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理解,讓其在不斷參與和適應鄉土生活中,真正地認同和欣賞自己的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教育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生中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需要,能夠培養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鄉土文化教育符合農村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當前,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共識,尤其是農村小學,應合理運用鄉土文化素材,拓展學生思路,豐富學習資源,提升文化素養。
二、“鄉土文化”教育的內容
學校應選取適合校情、容易被學生接受、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鄉土文化內容來開展教學。我縣子路鎮中心校的語文教師采取發動學生收集資料、邀請退休老教師和當地文化名流座談等方式,對子路鎮的鄉土文化進行系統、全面調查和深入挖掘,編撰了《子路鎮鄉土文化集本》。其主要內容有六個部分:地名的由來,地方諺語和民謠,民間故事和傳說,地方戲曲和民歌,地方民風民俗,地方藝術。
三、“鄉土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利用少年宮開展鄉土文化教育。少年宮開設了民俗、地方劇、剪紙等社團,邀請民間藝人為學生表演皮影戲,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鄉土藝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結合學科教學開展鄉土文化教育。一是在語文學習中滲透,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篇章教學。二是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滲透。如在音樂課中滲透地方戲曲和民謠的教學,在美術課中滲透地方藝術剪紙的教學等。
舉辦藝術節,開展鄉土文化教育。多年來,子路鎮中心校每年5月都開展大型文藝會演活動,每年均有節目在省市獲獎。
研發校本課程,開展鄉土文化教育。子路鎮中心校將剪紙作為校本課程,其他村級小學則將文明禮儀、書法、民歌民謠等作為校本課程。
組織社團活動,開展鄉土文化教育。引導高年級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走進社會,有針對性地考察所在鄉村及周邊地區的名勝古跡,了解各種民風民俗,撰寫心得體會和調查報告。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語文視野下的農村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CJYC18021519)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