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傲
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目光聚焦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文化資源的爭奪也變得愈發火熱。習總書記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提升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方位發展。基于貿易結構視角,分析研究現下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結構,并就優化貿易結構、促進文化服務貿易提出對策建議,進而提升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自信,全面建設“文化強國”。
關鍵詞:貿易結構;文化服務貿易;文化強國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21
“文化強國”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跨入中等的發達國家行列之后,對文化建設的發展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意味著中國將實現文化發展的國際化,逐步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軌道,中國應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文化服務貿易,使得中國文化真正的走出國門,邁向國際舞臺。
1?文化服務貿易發展簡述
文化是一個國家最深沉長久的底蘊,文化的傳播也能讓人更加了解一個國家的內涵所在。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各國之間服務貿易保持著飛速發展,文化服務貿易也不例外。進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發展文化貿易的重要性,本國傳統文化的輸出對于樹立在國際上的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各國將目光聚集在文化貿易的發展上,將其納入國家戰略規劃。
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他們不僅僅在貨物貿易方面位居世界先列,在文化貿易的發展方面更是搶占先機,獨占鰲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世界上也刮起了一陣陣“中國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文化服務貿易還稍顯稚嫩。在2016年,中國文化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在全球市場上所占的比重僅為1%,這與中國在國際上樹立的大國形象不符,文化服務貿易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中國文化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2.1?文化服務貿易總量增加迅速,但市場占比小,貿易逆差嚴重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服務貿易的規模更是不斷擴大,增長速度持續上升。到了2016年,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高達657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從貨物貿易的出口規模來看,中國已經超越一眾發達國家,躍居世界上出口的第一大國,并長期保持貿易盈余。相比于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文化服務貿易就顯得稍遜一籌。
近年來基于“文化強國”戰略的推行,文化服務的貿易總量也在逐年增加。從2010年至2016年,中國的文化服務貿易總額由168.9億美元升至327.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由38.4億美元升至71.7億美元,進口額由130.5億美元升至256.2億美元,增長都接近兩倍。然而在市場占比上,2012年中國文化服務進出口額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例還不到4%。雖然近年來,比重有所上升,但至2016年,占比也僅為4.99%。
同時,更讓人不容忽視的貿易逆差情況也在逐年加劇。由表1 可知,自2010年起,中國的文化服務貿易就存在著近1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雖與2011年相比,2012年的貿易逆差額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72.4億美元,比當年的文化服務出口額高出近15億美元。近年來,貿易逆差額呈現出逐漸增長的勢頭。到了2016年,貿易差額已達到了184.5億美元,年均貿易逆差增長率接近10%。
我國文化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中占比較低,市場開發還不夠完全,加上逐年增加的巨大貿易逆差額,這不僅制約了文化服務貿易的發展,也凸顯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對文化貿易的認識較膚淺,缺乏能與國際市場上的文化產品相抗衡的本國產品等種種問題。雖然我國文化貿易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力,但尚未加以利用開發,發展之路還處于起步階段。
2.2?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產品結構單一,貿易競爭力弱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文化服務貿易定義為能夠滿足人們的文化興趣和需求的服務。包括版權及相關服務,音像及相關服務,廣告、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服務,研究開發服務,個人文化娛樂服務等。本文選取版權及相關服務,廣告、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服務,個人文化娛樂服務三類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從表2數據分析可得,在2010—2016年間,廣告、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服務貿易和個人文化娛樂服務貿易總額均呈增長之勢,其中個人文化娛樂服務由4.9億美元上升至13.2億美元,增長了2.7倍。版權及相關服務貿易在2012和2015年有少許下滑,但貿易總額都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2016年更是達到了2112億美元。版權及相關服務貿易是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占比最高時可達67.91%,近年來雖有下降的趨勢,但也保持著高于60%的比重。其次是廣告、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服務,在2012年占比最高,達到了39.36%,在數據統計的年份間,比例雖有所起伏,也保持著30%左右的市場份額。雖然個人文化娛樂服務在我國文化服務貿易中,總額最少,占比最低,但在7年時間里,這是唯一一類持續增長的貿易,年均增長率達13.19%,發展勢頭強勁。
從進出口結構角度分析,版權及相關服務的進口額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2016年進口額已高達202.3億美元,但隨之而來的是過低的出口額,最高僅有10.4億美元,貿易逆差嚴重。廣告、市場調研和民意調查服務的出口額在三類服務中占據比較優勢地位,且保持著連年增長,其進口額與出口額相比,在2010年貿易順差額為8.5億美元,到了2016年已經擴大到了16.9億美元,增長近2倍。
本文以三類文化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差額在文化服務貿易總額的占比作為計算貿易競爭力指數的來源,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測度國際競爭力常用的指標。該指標的范圍在-1至1之間,當一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趨于-1時,表明該國進口多,出口少;當指數趨于1時,表明該國出口多,進口少;指數趨于0時表明一個國家的貿易競爭力接近平均水平。計算結果顯示我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常年處于負值,這說明我國還是一個文化的進口大國,高引進,低輸出,文化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弱,還處于凈輸入的狀態。
2.3?文化服務貿易的地理方向集中度過高
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市場均以發達國家為主,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市場所占份額很高。以2010-2016年間,中國版權的引進與輸出為例,分析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地理方向,其中版權包括圖書、錄音制品、錄像制品、電子出版物、軟件、電影、電視節目等。
從版權的引進結構分析,可以發現美國常年占據我國的進口導向,7年間版權引進占比在35%左右,在2010年最高達37.87%,至2016年已降至34.08%。其次便是英國和日本,英國的比例比日本要稍高一些,最低占比是2011年的12.92%,在一些年份還達到了18%以上。日本的比例相比之下就沒有那么高,在11%-15%之間波動,最高也只有14.92%。最后一類是德國、法國、韓國,占比都在5%-10%之間,其中韓國相對而言份額更高一些,最高時接近10%。從表3中不難發現,這些發達國家的比重今年來雖有所起伏,時而增長,時而下降,但綜合占比都在80%以上,最高時可達87.09%,幾乎囊括了我國版權服務的全部進口份額。
從版權的輸出角度來看,美國雖然依舊是我國版權出口的第一大國,不過優勢并沒有進口那么明顯。除了在2010年比重達到了30.53%,其后的6年時間里,漸漸下降到了15%左右。占比第二高的國家包括英國和韓國,兩個國家最高時都接近了10%,最低也均在4%左右。不過在2016年,英國的輸出比例已經下降至4.16%,與韓國的8.47%相比差了1倍。最后是德國、法國、日本,占比都在5%以內。從表4的數據分析可得,在版權出口方面,不像在版權進口中,有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發生,各個國家的市場份額都比較均衡,來源比較多樣。雖然在綜合比重上,近年來呈下降趨勢,2016年綜合比重為40.30%,不過這些發達國家依然還占領著我國版權出口的半壁江山。
3?關于優化貿易結構以促文化服務貿易發展的建議
3.1?推動國內文化體制轉變,鼓勵文化創新
我國的文化服務貿易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貿易總量逐年增加,不過國內對這一產業的發展還不夠重視,加之我國的文化產業缺乏活力仍然是一個不容小覷的難題,國內的文化體制偏于死板,有時還會出現審核過嚴的情況,這都阻礙了我國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國家與政府應當面向專門從事文化貿易的企業,在產業政策方面給予適當的優惠和減免,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國門的戰略,通過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以鼓勵國內企業在文化貿易上的創新,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
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常年為負值,文化貿易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究其原因不外乎內容不夠吸引人。現階段,我國出口的文化產品并不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一半以上是游戲、文教娛樂和體育器材等。我們在發展文化產品的同時,應該結合中國的實際文化,鼓勵創新傳統文化,增加出口商品的貿易附加值,提高文化服務貿易的經濟效益,形成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產品。
3.2?大力開發文化貿易市場,提升國際地位
文化貿易與其他貿易形式的不同之處體現在,文化產品的國際化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再者才是將發掘的文化以不同的載體展示出來,傳播推廣到世界各地。國內的文化服務貿易缺少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平臺,很難形成具有高競爭力的產品。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可以根據不同的市場規律來生產和銷售不同的文化產品。
我們應該清楚的意識到,雖然中國的經濟硬實力在迅速成長,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文化軟實力仍顯得不足。“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對于中國的大中小企業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它不僅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國民生活質量、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針。“文化強國”戰略可以增強國家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地位,并且通過自主設計和研發,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輸出海外,提高文化服務貿易的出口份額,減少貿易逆差。這一戰略的提出,不僅可以扶持國內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發展,更有利于大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擴張,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
3.3?轉移貿易區域重心,加強文化交流合作
以往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區域重心一直是發達國家,有這些發達國家作為貿易伙伴固然是好事,但與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交流也不可或缺。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在資源、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也正是這些差異可以在文化貿易上互補,從而促進我國的貿易出口,改善貿易結構。近年來基于建設“文化強國”,大力推行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頻繁地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推動鼓勵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融資,進一步地促進中國與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交融和更深的文化互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是物質力量的具體體現。一個有文化優勢的國家可以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有效地組織先進的生產關系,從而促進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以文化這個軟實力作為橋梁,更好的加深與不同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為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的發展打下堅硬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單賀.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5.
[2] 方英,李懷亮,孫麗巖.中國文化貿易結構和貿易競爭力分析[J].商業研究,2012.
[3] 王爽,邢國繁,張曙霄.中國文化服務貿易結構及競爭力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14.
[4] 石佩霜.新常態下我國文化服務貿易結構優化的問題和提升路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7.
[5] 謝瓊,陳大勇,衛婷.新時代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策略——基于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強國戰略[J].科教文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