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娟 孫秀芳 崔佳慧
摘 要:以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思想為視角,考察其在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中面臨的挑戰,進而尋找其在中國應用與發展中的對策,對于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城鄉發展的實踐,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指導作用,十分必要。
關鍵詞:馬恩城鄉關系思想;中國城鄉發展;新型城鄉關系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24-03
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必須面對的基本關系之一。馬克思恩格斯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揭示了人類社會由城鄉混沌一體、城鄉分離對立到城鄉差別消失、城鄉融合的一般規律,考察了人類社會城鄉關系的發展脈絡,論述了城鄉融合的條件和途徑,形成了完整系統的城鄉關系思想,從而為中國特色城鄉發展理論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馬恩城鄉關系思想在實踐運用中遇到了嚴峻的挑戰。迎接這種挑戰,尋找對策,繼續用馬恩城鄉關系思想指導中國城鄉發展的實踐,是改革生產關系以使其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主要表現,也是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
一、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在當代中國運用與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影響的弱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批判的基礎上產生的,其基本觀點體現在馬克思所著《資本論》中。從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到1894年第三卷出版,其間相隔27年。在27年中,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恩格斯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并發表了補充看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預測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認為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由此必然會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而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隨后,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于1917年完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對壟斷資本主義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馬克思經濟學作為一個開放的理論,汲取和借鑒了人類文明的諸多成果。如黑格爾的辯證法、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還有西尼爾、薩伊、麥克庫洛赫等人的理論[1],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才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魅力。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轉入低潮,計劃經濟的影響跌入谷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因此受到了懷疑甚至冷落。
(二)城市偏向意識根深蒂固
產業革命以前,鄉村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創造社會財富的重擔。產業革命的興起,動搖了農本經濟的根基,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工業逐漸成為帶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而城市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日甚一日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2],于是生產要素的配置開始向城市傾斜,鄉村日益城市化,城鄉關系也由產業革命前的相互依存走向分離與對立,農耕文明逐步被工業文明同化,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居于統治地位,并利用其政治優勢剝奪鄉村,城鄉差別逐步擴大,城鄉對立日益尖銳。
在這種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為了實現工業化的趕超戰略,將大量資本集中到了城市和工業,將大部分勞動力束縛在了農村,以此來支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偏向的政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糾正,但是城市偏向的意識依然根深蒂固[3],給未來城鄉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等均發生了重要變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為此,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4]。在這種形勢下,如何避免城市偏向意識,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充分挖掘鄉村發展潛力,就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在當代中國運用與發展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挑戰。
(三)城鄉二元體制的烙印仍很明顯
城鄉二元體制是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我國特有的社會制度,是基于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保障城市和工業發展的一種制度選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發揮過積極作用,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但是,這樣的制度安排也使得城鄉之間形成了相對孤立的自我封閉的循環體系,限制了鄉村資源的合理流動,造成了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失衡[5],對勞動力要素配置和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均產生了消極影響。
城鄉二元體制對勞動力要素配置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影響城鄉之間就業市場一體化程度,導致城鄉之間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出現“非市場性”差異,不利于勞動力再配置效應的充分釋放。二是影響城市就業市場整合,導致戶籍勞動力與非戶籍勞動力形成新的二元結構,造成就業機會不平等、社會保障不平等、合同保障不平等等,不利于農民工權益保障。城鄉二元體制對城鄉公共資源配置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城鄉公共資源配置的不均,不利于農民獲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其結果是:農村和農業中因生產要素過度流失而出現凋敝和萎縮現象;農村宅基地被大量閑置,而城里則是房價畸高不下、一房難求。
進入21世紀以來,黨中央開始把三農問題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從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重點關注的就是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黨的十八大則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明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我國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公共財政作為公共資源最核心的部分,其在農村的覆蓋范圍已經從純公共產品逐步向準公共產品延伸,“農民的事農民自己辦”的做法得到基本改變,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參與程度明顯提高,農村的免費義務教育制度、新農合制度、農村低保制度、新農保制度等基本覆蓋全國。但到目前為止,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鄉村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的現實并沒有變,城鄉二元體制留下的烙印仍很明顯。
二、馬恩城鄉關系思想在實踐運用中的對策
(一)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城鄉建設實際相結合,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保障。因為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需要有科學理論做支撐,如果沒有理論支撐,就難以保障其科學性、戰略性和指導性。因此,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中國城鄉建設實際相結合,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十分必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城鄉關系方面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也迫切需要在基本理論上有一個根本性的突破和規范。這就要求我們在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同時,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由于從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到現在已經一個半世紀了。一個半世紀以來,整個世界的經濟、科學技術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了許多新特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調整,我們也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完善與發展階段,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以計劃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經典社會主義模式有了很大不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國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是中國經濟學的時代使命。換句話講,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鞏固自身地位,繼續發揮巨大作用,就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理論體系,科學地解釋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變化、新特征,提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見解、新觀點,并用以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成功地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一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更加科學、理論體系更加完備、話語體系更加豐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從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做出了原創性貢獻,為世界經濟學的繁榮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我們相信,在馬克思現有理論的基礎之上,結合馬克思之后一百多年世界經濟豐富的經濟實踐,在吸收和借鑒現代經濟學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之上,我們還會不斷完善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使之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摒棄“城市偏向”的固有思維,推動城鄉互動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的城市偏向的經濟發展政策,對鄉村經濟的重要性和城鄉經濟的互補性重視不夠,是導致我國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一個重要誘因。隨著信息化浪潮的來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單靠城市工業及其生產要素已經不足以形成區域競爭力,這就需要整合工業與農業,并積極調動城鄉生產要素,突破城鄉二元分割的壁壘,提升區域綜合實力,這是城鄉關系發生實質性改變的根本前提。同時,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將城鄉關系由二元對立推向協調、融合發展,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特征。
事實上,從我國城鄉經濟產業和資源的特點來看,我國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均各有優勢和劣勢,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因此推動城鄉互動發展不僅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近代工業文明使鄉村孕育了城市,城市在工業化發展的推動下不斷成長、壯大,最終使城鄉關系由混沌一體演變為分離與對立,今天又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推動下走向協調與融合發展。而農業作為城鄉關系發展變遷的基礎性產業,是推動城鄉關系演變的最原始的動力,沒有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工業化就難以起步,產業革命也不可能完成。即便在產業革命完成之后,農業對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仍具有強勁的基礎作用。因此,城市化的健康發展與城鄉融合發展的推進,都依賴于農業發展水平尤其是農業所提供的剩余產品和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特別是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現代文明更是會加快由城市向鄉村的滲透與輻射,為城鄉由分離、對立走向融合、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正因如此,在推動城鄉發展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農村經濟的優勢和重要性,發揮城鄉經濟的互補性,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摒棄“城市偏向”的固有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打破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告訴我們,城鄉經濟之間的互動是有規律的,經濟資源從農村向城市集聚,促進城市經濟先行發展是第一步;當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經濟資源又會從城市向農村擴散,拉動農村經濟共同發展,這是第二步。但由于受二元體制的長期影響,我國城鄉要素市場長期不統一,要素交換不平等。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滯后、農業基礎不穩、農民收入較低;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老齡化嚴重,“空巢老人”“空心村”現象有增無減,鄉村凋敝的現象逐步顯現等等,都與城鄉二元體制有著密切的關系。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城鄉生活形態不同,由于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會使得城市公共服務的成本低于農村,城鄉公共服務存在差距有其客觀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要意識到,我國城鄉公共服務差距之所以這么大,與體制不合理有很大關系。公共資源配置與生產要素配置不同,如果說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取決于制度和市場機制兩方面的話,那么實現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就完全取決于體制障礙的消除。正因如此,今后我國改革的突破口應該放在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和就業制度上,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構建功能完善、流通自由、類型齊全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為了給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也非常必要。
總之,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迫在眉睫,這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必須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也是我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要完成的重大任務。
參考文獻:
[1]李義平.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的思考[EB/OL].人民網,2017-03-0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申長鶴,鄧謹.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4]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7-10.
[5]張神根.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N].農民日報,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