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摘 要: 主要探討政治和商業關系中官員政績觀扭曲的問題。以2014年山西官場地震事件為例,可以看出官員政績觀扭曲的主要表現是“唯GDP”論,使得政府官員與企業、商人相互勾結。分析說明了導致黨政機關領導干部政績觀扭曲的三個原因:封建官僚體制的歷史影響、傳統人事管理體制的束縛、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對公共服務的認識不足。并提出了四個改進政商關系的措施:各級領導干部以“三實”思想作為指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科學有效的政績監督機制,構建新型政商關系。
關鍵詞: 政商關系;政府官員;政績觀
中圖分類號: D9?????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76
1 問題的表現
自2014年以來,山西官場地震一直令人震驚。當地煤炭企業老板深陷其中,涉及一個龐大的灰色政治和商業關系網絡。改革開放后,過分強調全國經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成為評估政府官員的主要指標。在這種整體氛圍下,地方政府官員為了政績甚至鋌而走險。
以山西省的動蕩事件為例。2014年2月至9月,山西共有7名省級官員“落馬”,其中包括4名省委,還有10名下級官員和當地富商受到調查。山西省一張巨大的政治商業關系網絡被暴露在陽光下。2011年11月,兩劫匪洗劫白培中(時任焦煤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家,太原公安局帶隊查案,疑犯被抓后,查貨財物近5000萬元。金道銘(時任山西省委副書記)指示蘇浩(時任太原公安局局長)減少涉案金額。2012年12月,法院確定搶劫財物金額僅1078萬元,白培中僅被“留黨察看一年”,后來部分退休干部合力舉報金道銘,稱其包庇白培中。2014年春節前白培中案兩劫匪被押解至北京協助中紀委調查,2月份金道銘被調查,是十八大后山西第一個落馬的省部級官員。而截至2014年9月初,已有8位在山西任職或曾任職的省部級官員被查,數十位山西富商邢利斌、張新明等與多名政府官員有利益交換。聶春玉被邢利斌牽出,收受煤礦老板賄賂,邢利斌為杜善學升省委常委之路貢獻了5000萬,令政策曾主政山西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煤礦相關項目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
從中可以看出,政府官員政績觀扭曲的表現主要是GDP與政府官員政績劃等號。政府官員錯誤的把企業經營的經濟效益轉化為治理GDP,為了提高GDP,地方政府在環境、安全、稅收、土地和信貸等方面上的管制有所放松,為一些不合法、不環保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助力企業的不合理行為,縱容這些企業在本地發展。這樣一來,在“政企合謀”下,企業通過違法違規獲得了高額利潤,表面上帶動了當地經濟增長,繼而政府向企業征稅,獲得高額財政收入。經過此惡性循環之后,政商關系逐漸異化,形成不正當關系。“唯GDP”論產生的主要影響是,政府官員拉幫結派,與企業、商人互相勾結,包庇那些不合規的企業行為,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朋友圈”,并收受巨額賄賂,從而導致腐敗。地方政府官員只注重眼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對于他們有關聯的企業、商人的違規違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打亂了政治秩序。
2 問題的原因
從根本上來說,我國官員政績觀扭曲有以下原因:
(1)封建官僚制對當今官員政績觀的歷史影響。中國經過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一些封建殘余思想如“官本位”、“君權至上”,仍對現階段黨政官員的政績觀產生不良影響。“官本位”思想指的是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君權至上”思想導致現在的官員盲目的崇拜權力、過度追求權力。這些封建思想影響深遠,許多黨政官員被“官本位”思想所禁錮,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為了使自己擁有更多的權力,一切行為都圍繞官職的晉升,追逐名利,把“當官”當成理想。在這種思想下,必然會因為追求政績而陷入誤區,最終導致社會風氣浮躁,抑制社會進步。根據濟南市委組織部2003年抽樣調查,80.6%的受訪者認為晉升是對公務員最有效的激勵措施。那些“貪官”,最初入職時都是工作勤奮、廉潔自律的模范,之所以走上了違紀違法的不歸路,關鍵是未能抵制住形形色色的誘惑,放棄了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錯誤的定位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獲得更高的地位,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甚至以犧牲自己為代價。
(2)傳統的人事管理體制不利于新型政績觀的發展。首先,中國傳統的干部人事管理以“事務”為中心,使黨政官員成為機械指令的執行者。抑制了人的能動性,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質量的改進,大大的影響了政府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其次,不論黨政機關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是什么,傳統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都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培訓與管理,用單一模式來管理各類干部,忽視了不同工作類別的人員的工作性質、崗位職責、社會責任也存在不同,使各類人才難以發揮各自的專業技術優勢與特長,導致人事管理方式落后。最后,傳統的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在干部選拔、培訓、考核、晉升和監督方面缺乏明確、嚴格的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這些傳統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出現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導致年輕優秀的人才很難脫穎而出,一些官員變得思想僵化,只想著升職,掌握更大的權力,而不做實事。
(3)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對公共服務意識的理解存在偏差。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我黨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理念與現代服務意識是始終不能變的,只是內容不斷深化。作為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廣大領導干部,必須認識到,為人民服務就要拋開任何個人利益,一心當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幌子”為自己和他人謀私利。一些領導干部甚至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官僚氣息濃重,與人民群眾脫節,嚴重損壞了政府形象,使得部分領導干部的政績觀異化。此外,一些官員受現有制度的約束,他們對政績觀的理解過于片面,失去了對正確或錯誤政績觀的判斷力。比如,上級領導希望GDP有較大增長,而人民更希望有房居住,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等。這時,一些官員就會在這兩者間感到糾結,最終失去了對“正確政績觀”和“錯誤政績觀”的判斷。
3 改進的措施
(1)各級領導干部要以“三實”思想指導自己,摒棄將商業原則用于經營政績的錯誤思想。尤其是基層“一把手”,握有某些“政策主動權”,很容易對商人經營制造的經濟效益產生依賴,錯誤將其轉化為治理“GDP”,對商人的某些不當行為放任不管抑或助力完成,逐漸與商人形成不正當關系。必須鏟除這樣錯誤的政績觀,領導干部務必要以“三實”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正確政績觀。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科學的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認識到黨員干部與商人之間的分界線;樹立法治理念,筑牢黨紀國法與制度籠子的“防火墻”。營造良好的政商關系任重道遠,希望官、商,一起努力,共同構建和諧政商關系新生態。
(2)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過去發展觀、政績觀方面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職能偏差。多年來,我們將政府定位為“經濟效益型”政府,但現在政府的首要目標,就是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從根本上影響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與政績觀,今后,要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入貫徹“服務至上”的政府理念,要建立“以服務為導向型”的政府,必須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社會控制者角色變為社會的服務者;二是從市場管理者角色變為市場監督者;三是從高成本政府變為高效率政府。
(3)建立科學有效的政績監督機制。長期以來我國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政績監督機制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監督過程形式化,監督主體單一,責任追究力度不夠等。作為人民的公仆,特別是領導干部,他們不僅要做導權力為人民所用、感情為人民所系、利益為人民所謀,同時制度必須支持“權力為人民所授”、“政績為人民所評”。首先要改變由上而下的任用機制;二是改革高層評估制度,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最后,加強調查和監督,實行公開、透明的公共監督制度和問責制度。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錯誤的政績觀念,為建立正確、科學的政績觀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新型政商關系,促進社會發展。健康的政商關系應該是燈塔和船舶之間的關系:政府提供宏觀指導和方向引導,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建立新型政商關系:首先要繼續推進簡化行政制度以及權力下放,規范行政處罰;二是推進投資招商體制和行政改革,堅決杜絕“土政策”;三是加強對有關政府官員和企業的監督。政商關系應該是一種良性互動,兩者間相互尊重。企業應強調自力更生和守法經營。企業家也應擺脫與政府官員拉動關系、搞圈子的畸形心態,轉變“關注政府、圍繞政府”的計劃經濟思想,減低對政府政策、項目等方面的依賴程度。
參考文獻
[1] 鄧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癥結與出路[J].中央社會主義學報,2016,(4):69-72.
[2]喬曉曉.淺析山西新型政商關系的構建[J].消費導刊,2015,(11):268-268,270.
[3]郭學德.領導干部“政績”問題的理論思考[J].學習論壇,2003,(11):20-22.
[4]肖鳴政.正確的政績觀與系統的考評觀[J].中國行政管理,2004,(7):39-42.
[5]高歌.基于公共價值人與三個GDP理論的政績觀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7:9-28.
[6]徐玉生.科學政績觀的標準及實踐[J].求索,2006,(1):76-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