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最近幾年,中國大城市居民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變革。“生活方式”不但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也成為創業的一個領域。這不僅和社交媒體時代有利于展示個性有關,也是一種社會變革的外在反映。
在《獨異性社會:現代的結構轉型》中,德國學者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把這種新的社會狀態命名為“獨異性社會”,有時候也稱之為“晚現代”。在西方開始于80年代的獨異性社會,某種程度上和過去的“后現代社會”概念是重合的,萊克維茨的貢獻在于,為“后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更清晰的解釋。
獨異性社會的核心特征是,人們開始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追尋“普遍價值”。在西方社會,最早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968年歐美的青年運動。這場運動中,很多大學生走上街頭,反抗庸常的社會。這個運動雖然被描繪成“撞擊世界”,但是其訴求并不清晰,更多反映的是青年人在一個成熟的工業社會所感受到的厭倦與苦悶。
有時候萊克維茨也使用“文化資本主義”來代替“獨異性社會”。在后工業社會,文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工業生產,強調的是流水線作業和復制,而“文化資本主義”時代,人們則試圖把審美和生產結合起來,賦予產品更加獨特的價值。文化創意產業當然是獨異性社會的代表產業,但是即便在傳統產業,文化所扮演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在社會結構上,獨異性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新中產”的崛起。傳統社會中占多數的中產階級出現分化,一部分成為新中產,一部分下降為新的底層。
美國和西歐在“二戰”后步入穩定的中產社會。以福特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工人也能過上中產的生活,也就是傳統中產。“新中產”由傳統中產人群分化而來,區別是受過高等教育。所以,“新中產”其實也是一個知識階層。他們的收入與傳統中產持平或者較高,但擁有文憑和文化,并進一步掌握了社會的話語權。
萊克維茨認為,獨異性社會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中產、傳統中產和新底層差不多各占30%,剩下的則處于頂端。
新中產不僅是一個經濟意義上的階層,更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們除了擁有“生活水準”,還要為自己的生活賦予價值,對生活進行“審美化”和“倫理化”。這種“審美化”和“倫理化”,賦予新中產名望,也把他們與傳統中產和底層人群區分開來。
在新中產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中,我們可以輕易捕捉到浪漫主義的影響。18世紀的浪漫主義在文學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但是在那個時代,浪漫主義并不是社會的主流,浪漫主義者看起來更像是精神病人。在魯迅的小說中,也有“獨異”的個體與“庸眾”的對立,最典型的就是《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因為敢于追求個人價值,而被視為瘋子。
到了“晚現代”,獨異的個體已經足夠多了,從邊緣走向了社會的中心。新中產對文化的追求,其實是浪漫主義和市民社會的結合,他們以追求個性來尋找“共同”,在反對消費主義的口號中進行消費,扛著邊緣的大旗,卻不知不覺走向了時代的中心。
萊克維茨把這種新中產的生活方式命名為“策展式”生活。藝術市場的策展人,本身并不創造新東西,但是卻具備審美的眼光,把美展示出來。“新中產”喜歡文化,但是像策展人一樣,他們不一定具備真正的創造能力,卻擁有發現的眼光。作為文化的消費者,他們不只是“購買”,而是把有審美意味的事物整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展示出來。
對新中產來說,生活不僅僅是用來過的,還是用來“策劃展示”的。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這種趨勢被大大強化了。至少在中文互聯網上,PS軟件的流行,造成一種對生活的過度展示。
這一點可能連萊克維茨都沒有意識到。80年代的新中產還把追求“真”掛在嘴邊,當今的人們把自己的生活PS到失真的程度,不會感到一點羞愧。他們展示的不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一個“理想的自己”。
很多人不喜歡使用“后現代”這個詞來形容中國社會,因為我們還擁有很多前現代特征。但是,在中國的大都市,“新中產”毫無疑問在嶄露頭角。追求情調和個人化的生活方式,在十年前可能被視為小眾或者“裝”,如今社會已經用“美好生活”來形容了。
作者:[德]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
譯者:鞏婕
出版:社科文獻出版社·索恩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定價:86元

作者:[美]邁克·拉波特
譯者:郭東波 杜利敏
出版: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紙間悅動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1848年,一場革命的風暴席卷歐洲。前承1789年的政治革命,后啟社會改革、民族運動。在這一年里,自由政府迅速建立又迅速垮臺。有人認為這是被“錯過”的一年——大部分歐洲國家錯失了一勞永逸地走上自由法治道路的機會。

作者:[美]托馬斯·D·西利
譯者:劉國偉
出版: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定價:48元
從蜜蜂到人類大腦,作者帶領我們踏上了一段非凡的科學發現之旅,探索了蜂群如何決定在哪里安家。他讓我們看到,在沒有全面信息或直接領導的情況下社會體系如何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并提出了群體集體決策五原則。

作者:耶胡達·阿夫納
譯者:馬娟娟
出版: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定價:138元
這是一部少有的講述以色列從建國至今政治內幕的作品。書中披露了大量事關以色列生死存亡的決策、絕密軍事行動和高層和平談判的細節,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政治回憶錄,也是一面透視當今中東事務的多棱鏡。

作者:[美]維維安娜·澤利澤
譯者:姚澤麟等
出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定價:55元
本書首版后40年長盛不衰,最新修訂版2017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一次在國內出版中文譯本。書中展示了工業革命背景下美國社會對死亡、金錢、家庭關系、財產和個人遺產的觀念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