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祎旻
摘要:東營作為黃藍區域的全覆蓋城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特別是在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關鍵時期,探索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措施,成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關鍵所在。
關鍵詞: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東營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14
“十三五”時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及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同時也將區域協調發展納入經濟協調發展的重中之重。東營作為黃藍區域的全覆蓋城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特別是在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關鍵時期,探索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措施,成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對東營區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分析。
1東營區域經濟運行趨勢
東營在區域主戰場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從全年情況看,經濟整體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1)與黃區發展趨勢對比。2018年,東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2.37億元,占黃區生產總值的39.2%。其中,工業生產表現良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8%,高出區域0.8個百分點;對外貿易活躍,進出口增長20.2%,高出區域14.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表現穩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及支出增速分別為5%和103%,明顯高于區域水平。
(2)與藍區發展趨勢對比。2018年,東營區域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疊加,新舊動能轉換動力十足,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反饋數據看,東營地區生產總值占藍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2%;工業效益改善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收入、利稅、利潤明顯高于區域水平,對外貿易日趨活躍,進出口總額增長20.2%,位居全省前列。
(3)與周邊地市發展趨勢對比。2018年,東營、濰坊、濱州三市經濟在調控中趨穩,結構在調整中優化,動能在轉換中增強,質量效益不斷改善。從公布的主要經濟指標看,東營拉動、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相對明顯。
2東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2018年,東營聚焦聚力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綜合實力持續提升。但影響、制約區域經濟平穩協調發展的隱憂因素也進一步凸顯,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化解工作任重而道遠。
(1)區域經濟運行分化明顯。從全年情況看,東營區域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明顯,運行趨勢凸顯分化。與黃區對比,表現為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呈明顯高于區域趨勢,增長新動能逐步釋放,發展優勢明顯,對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與藍區對比,經濟呈恢復性增長態勢,增幅差距雖逐步縮小,但大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低于區域水平,與青島、煙臺、威海等市相比差距較大,海洋經濟發展水平亟待提高。
(2)轉型升級壓力依然存在。東營傳統產業占比大、長期形成的石油化工及其相關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行業發展問題突出,特別是隨著環保、能源、安全倒逼壓力加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產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不足,民營經濟先發優勢弱化,生態環境、節能降耗等整改任務重,致使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面臨嚴峻考驗,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東營經濟發展步伐,從而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實現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調整,迫在眉睫。
(3)海洋經濟缺乏亮點。東營海洋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海洋經濟的規模和發展水平與周邊沿海其他地市相比還存有差距,對區域的貢獻度還不夠高,支撐作用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經濟總量占比相對較低。東營地區生產總值占藍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112%,在《藍規劃》涉及7地市中相對較低。海洋經濟大項目少。海洋產業結構趨同,海洋產業效益整體水平不高,產品結構比較單一,附加值較低,產業鏈條短,缺少規模大、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海洋產業項目。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研發型、創業型人才極度短缺,科技投入少,科研設施條件之后,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相對較弱。
(4)區域融合發展有待優化。一是區域內協調機制不夠完善。從目前情況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政策實施,縱向執行比較到位,橫向溝通不夠通暢。二是產業同質化競爭明顯。相似的產業結構,相近的地理位置,經濟間競爭、重復建設時有發生,導致規模效應減弱,經濟消耗大。三是自主尋求合作與協同發展的主觀積極性明顯不足。主動對接黃藍區域、融入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協調發展和“一帶一路”主動性不夠,共同合作項目、多領域互助交流少,引領作用相對較弱。
3推動東營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當前,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勢必給區域經濟發展帶新考驗,準確把握當前影響區域發展的制約因素,針對性地采取對策勢在必行。
(1)聚力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區域經濟提質增效。石化產業是東營的優勢主導產業,也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突破口,當前,要緊抓住山東省規劃建設魯北環渤海灣高端石化基地的重大機遇,加快新動能崛起,激發重點活力要素。一是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加快技術改造和跨界融合發展,向低排放、可循環、規模化、精細化轉變,著力建立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綠色化傳統優勢產業集群,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強實力。二是抓新型產業培育。統籌推進石油化工產業優化,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層次、挖掘經濟發展潛力,引導產業向技術服務等高端領域延伸,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使東營真正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三是抓現代服務業突破。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加快產業結構輕型化的關鍵舉措,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突破重點,促進傳統服務業優化提升、創新發展,新興服務業加速成長,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向智慧化品質化轉變、公共服務業向規范化便利化發展。
(2)聚力轉型升級,構建區域經濟增長極。一是抓工業,突出主體作用。關注區域工業經濟發展態勢,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骨干企業,及時督促指導,全力盡快幫助企業增信心,穩生產,拓市場,推進東營經濟的持續發展。二是抓項目,增強經濟增長的后勁。圍繞全市投資發展現狀與趨勢,抓好一批重點項目,扶持一批優質項目,積極擴大民間投資,力促一批新建項目盡快投產達效,不斷積蓄發展后勁與活力。三是抓招商引智,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堅持引資與引智并舉,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把招商引資、引智作為擴大投資、推動發展的重大引擎,推動東營經濟向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3)聚力海洋強市,激發海洋經濟活力。立足海洋優勢和特色,圍繞做大海洋產業,積極融入和服務海洋強市戰略,將東營打造成海洋經濟新的增長極,實現向海洋經濟強市的跨越。統籌規劃,優化海洋產業布局。根據東營海洋產業發展特色,著力研究戰略目標及定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布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問題。以大項目、大企業為依托,發展重點產業,加快培育扶持海洋產業龍頭企業,著力推出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知名品牌、行業領先的現代海洋產業企業,形成東營市海洋產業特色鏈,實現東營海洋、陸域經濟“雙驅”并動。加快培育海洋主導產業。積極實施“高端、高質、高效”海洋產業發展戰略,加快構筑以海洋漁業為基礎、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臨港產業、海洋裝備、海洋油氣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海洋產業體系,提高東營海洋經濟的整體實力,為區域經濟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加快構建區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通過創新海洋平臺建設,組建一批重點實驗室、海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通過加強海洋科技交流與合作建立多種模式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構;通過加大人才引進、培訓力度,壯大海洋高層次人才隊伍。
(4)聚力區域協調,營造共贏發展格局。加強統籌協調,完善政策措施,增強區域發展的系統性,提高全域發展水平。一是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加強東營與黃藍區域主要城市合作交流,在基礎設施、產業對接、項目合作、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推進區域發展一體化。二是融入區域發展新格局。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的實施為著力點,推進東營與各區域的經濟互動、融合,推進互利共贏,積極打造東營區域經濟新優勢。
參考文獻
[1]東營市統計年鑒(2013-2018)[Z].
[2]山東省統計年鑒(2013-2018)[Z].
[3]山東發展統計報告(2017)[Z].
[4]2017年度東營市政府統計優秀調研成果選編[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