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 針對高校在何種情況下構成不作為侵權,是否應該承擔責任以及應承擔何種責任這些焦點問題,采用案例法、比較法等對高校在第三人侵權情形下的不作為侵權責任進行研究。法律責任的承擔是以認定主體間的法律關系為基礎的,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一直存在爭議,不同的法律關系的認定,法律責任的承擔有著明顯的區別。高校的不作為侵權責任因有無第三人的介入分為兩種情況,無第三人介入情況下的不作為侵權屬于直接責任,比較容易界定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而在第三人介入情況下的高校不作為侵權責任承擔程度如何為合理則較難界定。
關鍵詞: 作為義務;高校安全保障義務;不作為侵權;第三人;法定義務
中圖分類號: D9?????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75
德國侵權行為法中的社會活動安全注意義務是安全保障義務的最早的語義來源,它主要強調社會交往活動的組織者或場所提供者負有危險防范的義務,因而認為安全保障義務是典型的作為義務。而侵權行為法中要求安全保障義務人的作為行為與民法中“他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神圣不可侵犯”的行為標準有明顯不同,與民法的要求相比,作為義務人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標準較高,義務主體做到尊重并不去侵犯他人的人身及財產權益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它更將此種義務提升為積極的作為義務,即作為義務人應該采取適當及時的措施盡最大可能避免危險的發生,并在不可避免危險發生的情形下全力救助,以避免擴大損害。
《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由于缺少立法明確的規定以及侵權責任法的初衷為權益受損方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學校一旦違反以作為義務形式出現的安全保障義務極易被追究超出合理限度的法律責任。司法實踐中推而廣之的結果勢必使高校教育辦學自由受到限制,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也將受到影響。
就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內容來說,筆者認為我國現有國情決定當前的義務范圍不宜太廣,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許多法院都已承認高校的安全保障義務,但是此義務歸屬何種類型義務,何種程度視為不作為侵權責任的前提尚無明確定論。筆者粗略將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的區分:那么硬件方面主要包括高校應當保證學校所屬的建筑物、教學實驗場所、圖書館、運動場館及其他配套設施安全可靠,不存在威脅學生人身或財產安全的隱患;軟件方面則是的安全保障學校應該為保證教育教學順利開展以及學生適當的文娛體育活動時的安全而配備的足夠數量合格的保護人員,為學生提供與其活動相適應的預防外來侵害的保障。
1 法定義務合理的外延擴張
高校安全保障義務作為一種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條件,在某種程度上應當界定為法定義務,也可看作是法律規范中最基本的義務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高校也可以通過積極的作為行為更好地行使安全保障義務,使得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由于我國侵權責任法中沒有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強制性法律規定,司法實踐中通常依據民事法律規范中的基本原則進行適當的自由裁量。不論是高校與學生之間約定的民事契約義務,還是基于信賴關系學校履行的積極作為義務,都嚴格于侵權責任法強制規定的義務。那么按照這一合理的法律邏輯推定,高校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可以從性質上確認為法律規定的準強制性義務,即民事法律原則適用下的“準法定作為義務”。
1.1 傳統的法定義務與約定義務的劃分已不適應司法實踐
從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來源和性質來看,應該將其歸類為侵權法上具有法律強制性的法定義務,作為雙方當事人的高校與學生不可以通過合意進行擴大或縮小,而僅僅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規范規定的法定權利和義務顯然不能適應司法實踐中對高校安全保障義務范圍的適用,忽視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大量約定的民事契約性義務,是不符合高校安全保障義務這一作為義務的外延需求的。
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德國法上的附隨義務理論幫助區分一般的約定義務與可以視為準法定作為義務的民事契約性義務。高校與學生之間就涉及學生基本人身財產安全等問題訂立民事契約,要求約定的相關義務通常比侵權責任法中規定的強制性義務嚴格。高校承擔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是為了學生權益受到第三人侵害時及時得到合理的救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和維持學校穩定持續的教育管理秩序?;谛刨囮P系學校履行的積極作為義務應該視為侵權責任法中的準法定義務,即作為約定的強制性義務,同學校與學生的一般民事契約區別對待。
1.2 法定義務不等同于制定法上的民事義務
我國現行法律規范體系和具體司法實踐中,相對合理的做法是將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定性為以作為義務方式承擔的法定義務。而我國的法律規范較少地直接涉及高校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明確規定,參考侵權責任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有關安全保障義務的規定,多是以紛繁列舉的方式將司法實踐中出現在不同場合的作為義務進行闡述解釋,很顯然我們國家在立法方面沒有辦法盡數全面羅列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各種情形。因此,這種以作為義務方式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與侵權責任法等制定法明確規定的民事義務是有一定的差異的。
英美過失侵權法中出現的“注意義務”與筆者試圖探討的第三人侵權情形下的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具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國的相關制定法中的民事義務雖然與上述的擴展外延的法定義務有一定的重合,但是二者卻不能必然的等同。以作為義務形式出現的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完全吸收德國法上提出的一般注意義務,同時由于主張積極的作為行為合理保障學校學生的合法權益,準法定義務形式存在的民事契約性義務可以做到最大程度對法定義務的補充。那么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創設的最初目的——及時有效救濟權利受侵害學生,也不至于因為無法完全細化列舉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內容而出現學校推諉法律責任的承擔。
2 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屬性
高校安全保障義務,作為相對開放領域的法律義務,屬于侵權責任法調整的范圍。侵權責任法中沒有明確闡述在高等院校環境下學校如何履行安全保障義務以及具體履行義務的范圍和內容,但是基于上述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性質分析,高校安全保障義務的屬性如下:其一,積極作為行為人的高校以民事債權性義務方式履行義務;其二,作為行為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屬于法律規定的侵權性義務。
2.1 高校與學生約定的民事債權性義務
對于高校來說,學校和學生之間是一種民事契約關系,這種契約約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雙方權利義務,其中還包含著因契約而產生的附隨義務。盡管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學校的安全保障義務內容,學校通過契約方式與學生訂立責任更為嚴格的民事債權性義務保障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是符合民法保障平等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精神的。學校一旦沒有通過積極作為致使學生受到第三人侵權,就要承擔違反契約的民事債權性責任,即違約責任。
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是高校和學生之間并沒有明示或默示的民事契約,而是按照實際成立的民事關系推定學生與學校之間“準契約關系”,主張高校以積極作為的方式履行安全保障義務,所以此時學校承擔的義務仍可看作是符合民法習慣的民事債權性義務。
2.2 具有法律強制性的民事侵權性義務
后者闡述的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存在民事契約關系的約定義務,由于其依據的是民法基本原則,可以視為具有法律強制性的法定義務,違反此類義務即構成侵權,也是筆者認同的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屬于侵權責任法調整內容。
第一,如果高校與學生之間的契約沒有約定安全保障義務,第三人侵權行為引起學生權益受到損害,為充分保護學生的利益,及時對學生作出補償救濟,此時,高校因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不作為行為應該視為高校承擔不作為的侵權責任。設定高校積極作為行為的安全保障義務,旨在第三人實施了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后,由于第三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督促高校積極行為保障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第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40條規定:“學校應當維護校園正常秩序,保障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备咝5陌踩U狭x務可以看作是法律規范直接規定其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由于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特別權力關系和行政管理關系,當第三人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時,學校應當積極作為避免損害擴大,切實保障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這種積極作為義務,即安全保障義務,雖然沒有侵權責任法中明確規定的內容,也應該依據其內在性質推定為具有法律強制性的附隨義務。
第三,不論高校與學生之間是否存在明示或默示的民事契約,學校履行積極作為的安全保障義務保證法律規范予授權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職責的落實和正常開展學校的經營辦學。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約定義務只能比法律規定的作為義務更加嚴格,那么這種看似平等主體間的民事契約義務就可以作為具有法律強制性的附隨義務,即確認為侵權責任法上的法定義務的延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校安全保障義務定性為具有強制性的法定附隨義務,歸屬于侵權責任法進行調整,更適合我國的現行法律規范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張民安.侵權法報告(第1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李昊.安全保障義務——德國侵權行為法結構變遷的一種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克雷斯蒂安·馮·巴爾[德].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M].焦美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楊垠紅.侵權法上作為義務——安全保障義務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理查德·歐文[英].基礎侵權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8]勒內·達維[法].英國法與法國法:一種實質性的比較[M].潘華仿,高鴻均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9]關吟.試論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范圍[J].法制博覽,2015,(2).
[10]李中原.論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制度[J].中外法學,2014,(3).
[11]張力,鄭志峰.侵權責任法中的第三人侵權行為——與楊立新教授商榷[J].現代法學,2015,(1).
[12]申素平.高等學校與學生法律關系的基本理論[J].中國高教研究,2007,(2).
[13]麻昌華.論作為義務的配置基礎與類型[J].法商研究,2008,(3).
[14]郭峰汝.作為義務的類型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7).
[15]張新寶.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補充責任[J].法學雜志,2010,(6).
[16]于丹.論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責任—第三人侵權[J].法商論壇,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