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英,章瑩姣*
(解放軍第九0三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3)
腸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患者在飲食結構中均具有高脂肪、高蛋白及纖維較少的特點,對患者腸胃造成傷害[1]。本次研究為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中晚期腸癌放化療患者發生便秘的影響及護理效果,選取在醫院接受治療的98例中晚期腸癌放化療患者進行研究,現將報告匯總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的時間開始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結束,將在此期間至醫院接受治療的98例中晚期腸癌放化療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9例)和研究組(n=49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在32歲~5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5±2.63)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33歲~5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5±2.71)歲。兩組患者均同意并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產婦上述資料比較,P<0.05,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
研究組:給予研究組患者綜合護理干預,(1)心理指導:患者在得知患癌癥后容易出現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將腸癌的治療過程、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相關知識向患者進行講解,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2)放療護理:對放療中患者出現的會陰、骶骨部位的皮膚反應進行護理,觀察患者的病情及排泄情況,對大便的顏色、性狀等進行記錄。患者腹瀉嚴重時暫停放療,給予患者一定的藥物治療[2]。(3)化療護理:在化療中應注意藥物對靜脈血管造成的刺激,避免出現靜脈堵塞或靜脈炎。對患者用藥時避免其出現藥物外滲、回血等現象,保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
(1)生活質量:采用WHOQOL-BREF生活質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從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領域等方面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2)便秘情況:采用便秘評分量表對患者便秘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對患者排泄頻率、排泄不禁感、排泄費力程度、如廁時間、腹痛或腹脹程度等進行評分,總分38分,分數與患者便秘程度成正比[3]。
采用SPSS21.0軟件對中晚期腸癌放化療患者進行數據處理,將生活質量評分、便秘程度評分用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WHOQOL-BREF評分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見下表。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分)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領域 環境領域研究組 49 15.63±1.47 15.48±1.7117.62±2.3817.85±2.53對照組 49 12.34±1.3513.25±1.2615.45±1.81 14.61±3.49 T值 -- 11.53 7.34 5.08 5.26 P值 -- 0.00 0.00 0.00 0.00
在進行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便秘評分為(10.24±3.57)分,對照組患者為(19.43±3.38)分,兩組數據比較T值為13.08,P值為0.00,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在臨床中,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患者早期的臨床癥狀多為腹瀉或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初夏膿血便或黏液便等,患者還伴有貧血、乏力、低熱等癥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4]。在對于中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中常采用放射療法與化療相結合,同時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WHOQOL-BREF評分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便秘評分(10.24±3.57)顯著低于對照組(19.43±3.38),P<0.05,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具體原因為:綜合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放化療護理及飲食護理,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指導與健康宣教,對負面心理情緒進行疏導,將腸癌相關知識向患者進行講解,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提高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在放療中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觀察排泄情況,記錄大便的顏色、性狀等。在化療中避免藥物對靜脈血管造成的刺激,防止出現藥物外滲、回血等現象,保障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在飲食護理中指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食物,保障體內營養支持,促進腸道蠕動[5]。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在對于中晚期腸癌放化療患者的護理中,可使患者的便秘情況得以控制改善,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中晚期腸癌放化療患者的護理應用效果顯著。